瞿秋白一生有兩次愛情。第一個愛人王劍虹,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學的摯友,是一位聰慧的時代女性。1923年兩人相識、相愛,不到半年即結合。由于兩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熱愛文學,有著詩人的氣質和才華,他們婚后的生活充滿了詩歌的浪漫和詞賦的情趣。遺憾的是,結婚僅7個月,王劍虹就因患肺結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給丁玲的信中表白說“自己的心也隨劍虹而去”。
瞿獨伊的母親楊之華,1900年出生于浙江蕭山,是家道中落的紳士門第小姐,當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讀于浙江女子師范學校。20歲時,她和浙江有名的開明士紳沈玄廬的兒子沈劍龍相愛成婚。沈劍龍喜歡詩詞、音樂,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經不起十里洋場、燈紅酒綠的生活引誘,墮落了。此時,楊之華已生下一女,便是“獨伊”,意即只生你一個,可見楊之華心中的怨憤。1922年楊之華只身跑到上海,參加婦女運動,認識了向警予、王劍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錄取。
瞿秋白當時是社會學系的系主任,他風度翩翩、知識淵博,在師生中聲望很高。楊之華第一次聽瞿秋白的課,就對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楊之華學習努力,又是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瞿秋白與她漸漸熟悉起來。瞿秋白還做了她的入黨介紹人。然而,當楊之華感覺到兩人互有好感時,內心充滿矛盾。她選擇回避,跑回了蕭山母親家。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劍龍已經背叛了楊之華,為什么我不能去愛?既然我真心地愛她,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趁放暑假的機會,瞿秋白大膽來到了蕭山楊家。
當時沈劍龍也在楊家。不曾想,沈劍龍竟然和瞿秋白一見如故,對瞿秋白的人品與才華十分尊敬、仰慕。面對復雜的感情問題,他們三人開始了一場奇特的“談判”:先在楊家談了兩天,然后沈劍龍把瞿秋白、楊之華接到他家去談,各自推心置腹,互訴衷腸,又談了兩天。最后,瞿秋白又把沈劍龍和楊之華接到常州,再談。當時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連把椅子都沒有,三個人就坐在一條破棉絮上談心。談判結果是在上海《民國日報》上同時刊登三條啟事:一是沈劍龍與楊之華離婚啟事,二是瞿秋白與楊之華結婚啟事,三是瞿秋白與沈劍龍結為好友啟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這一天,瞿、楊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沈劍龍親臨祝賀。從此,瞿秋白和沈劍龍也成了好友,經常書信來往,寫詩唱和。更有意思的是,沈劍龍送給瞿秋白一張六寸照片——沈劍龍剃光了頭,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鮮花,照片上寫著“鮮花獻佛”四個字,意即他不配楊之華,他把她獻給瞿秋白。
有一次刻圖章,瞿秋白對楊之華說:“我一定要把‘秋白之華’、‘秋之白華’和‘白華之秋’刻成3枚圖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瞿獨伊說:“為了紀念他們的結合,父親在一枚金別針上親自刻上‘贈我生命的伴侶’7個字,送給母親。這一愛情信物,后來伴隨母親度過了幾十年風風雨雨。”
曾有人問楊之華,為何瞿秋白犧牲后不再婚,她這樣回答:“再沒有人比秋白對我更好了。”1955年,經過20年的努力尋找,楊之華終于在福建長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運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銘。楊之華的心得到了安慰。她懷念、銘記著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終了。
瞿獨伊的母親楊之華,1900年出生于浙江蕭山,是家道中落的紳士門第小姐,當地出名的美人,曾就讀于浙江女子師范學校。20歲時,她和浙江有名的開明士紳沈玄廬的兒子沈劍龍相愛成婚。沈劍龍喜歡詩詞、音樂,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經不起十里洋場、燈紅酒綠的生活引誘,墮落了。此時,楊之華已生下一女,便是“獨伊”,意即只生你一個,可見楊之華心中的怨憤。1922年楊之華只身跑到上海,參加婦女運動,認識了向警予、王劍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錄取。
瞿秋白當時是社會學系的系主任,他風度翩翩、知識淵博,在師生中聲望很高。楊之華第一次聽瞿秋白的課,就對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楊之華學習努力,又是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瞿秋白與她漸漸熟悉起來。瞿秋白還做了她的入黨介紹人。然而,當楊之華感覺到兩人互有好感時,內心充滿矛盾。她選擇回避,跑回了蕭山母親家。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劍龍已經背叛了楊之華,為什么我不能去愛?既然我真心地愛她,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趁放暑假的機會,瞿秋白大膽來到了蕭山楊家。
當時沈劍龍也在楊家。不曾想,沈劍龍竟然和瞿秋白一見如故,對瞿秋白的人品與才華十分尊敬、仰慕。面對復雜的感情問題,他們三人開始了一場奇特的“談判”:先在楊家談了兩天,然后沈劍龍把瞿秋白、楊之華接到他家去談,各自推心置腹,互訴衷腸,又談了兩天。最后,瞿秋白又把沈劍龍和楊之華接到常州,再談。當時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連把椅子都沒有,三個人就坐在一條破棉絮上談心。談判結果是在上海《民國日報》上同時刊登三條啟事:一是沈劍龍與楊之華離婚啟事,二是瞿秋白與楊之華結婚啟事,三是瞿秋白與沈劍龍結為好友啟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這一天,瞿、楊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沈劍龍親臨祝賀。從此,瞿秋白和沈劍龍也成了好友,經常書信來往,寫詩唱和。更有意思的是,沈劍龍送給瞿秋白一張六寸照片——沈劍龍剃光了頭,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鮮花,照片上寫著“鮮花獻佛”四個字,意即他不配楊之華,他把她獻給瞿秋白。
有一次刻圖章,瞿秋白對楊之華說:“我一定要把‘秋白之華’、‘秋之白華’和‘白華之秋’刻成3枚圖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瞿獨伊說:“為了紀念他們的結合,父親在一枚金別針上親自刻上‘贈我生命的伴侶’7個字,送給母親。這一愛情信物,后來伴隨母親度過了幾十年風風雨雨。”
曾有人問楊之華,為何瞿秋白犧牲后不再婚,她這樣回答:“再沒有人比秋白對我更好了。”1955年,經過20年的努力尋找,楊之華終于在福建長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并運回北京,隆重地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了“瞿秋白之墓”的碑銘。楊之華的心得到了安慰。她懷念、銘記著瞿秋白,直到自己生命終了。
上一篇: 錢昭度 | 下一篇: 丘逢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