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弘歷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記載他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就達1500卷,據統計,共有13580136字,還未計標點符號。
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事件歸納起來,有八件大事:
第一件是編修文化典籍。
主要有:
(1)主持纂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后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但是編纂《四庫全書》時,清朝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有違礙字句的古籍。據統計,在長達10余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占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這對中國文化也是一種摧殘。
(2)整理《無圈點老檔》。《無圈點老檔》(又稱《滿文老檔》、《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現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該檔形成于清入關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余年,以老滿文書寫,文字難以辨識,紙張年久糟舊,字跡漫漶不清。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別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內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陽崇謨閣各一部,并抄出存上書房一部。總計共抄錄七份:《無圈點字檔》(草本)、《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還有《加圈點字檔》(上書房本)。《無圈點老檔》原本40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對保護滿洲文字起了巨大作用。
(3)乾隆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4)《御制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5)乾隆重視京師文化,體現在:一是編繪《京城全圖》;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舊聞考》,共160卷,為北京歷史文獻集大成之作;三是編修《國朝宮史》,對宮廷的歷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載述。
第二件是興建、維護皇家園林。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護、維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寧壽宮及其花園、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其中清漪園改甕山為萬壽山,上建大報恩延壽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閣。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三件是貢獻詩文才華
乾隆帝頗有藝術才能,熱衷書畫詩文。他不僅精通新滿文,而且熟知老滿文;不僅對漢語漢文十分精通,還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乾隆喜愛書法。他長期癡于書法,至老不倦。自內廷到御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跡,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跡之多,罕與倫比。乾隆撰寫了大量文章,僅編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還有《清高宗圣訓》300卷。乾隆尤喜愛作詩。他的御制詩集,登極前有《樂善堂全集》,禪位后有《御制詩余集》,凡750首。在位期間的《御制詩集》共有5 集,434卷,有人統計,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計41863首。乾隆的詩總計42613首。而《全唐詩》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個業余詩人,以一人之力,其詩作數量竟與留傳下來的全唐詩相仿佛,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驚嘆(但是其中有一些詩為他人代筆)。
第四件是蠲免天下錢糧。
御史赫泰曾上疏:“國家經費,有備無患,今當無事之時,不應蠲免一年錢糧。”乾隆認為:百姓富足,君孰與不足?朝廷恩澤,不施及于百姓,那將施于何處!所以,乾隆斷然下令蠲免全國錢糧。據統計,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國一年的錢糧,三次免除江南漕糧(其中一次為400萬石米),累計蠲免賦銀2億兩白銀,約相當于5年全國財賦的總收入。蠲免全國錢糧,收到社會效益:“詔下之日,萬方忭舞。”這話雖有夸飾,但說明此舉確實受到歡迎。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也可以體現當時清政府財政狀況較好。但是百姓生活遠沒到達小康,饑民、流民年年都有。乾隆晚年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甚至蓬頭垢面,衣杉襤褸。
第五件是重新統一新疆。
北京內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標榜皇帝“宣武”。明清入主北京的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只有明成祖,康熙、乾隆三位而已。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就是用兵西陲,開辟新疆、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將準噶爾人斬盡殺絕,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準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準噶爾貴族的欺凌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后,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大小和卓在庫車、葉爾羌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從此西域與中原再度連為一體,定名新疆也是取“故土新歸”之意。
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并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后事宜》,對南疆管理體制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筑城堡,駐扎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 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準、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鏟除了準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第六件是完善治理西藏。
乾隆兩次派兵打敗廓爾喀(今尼泊爾)的侵犯,制定《欽定西藏章程》。規定: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在西藏駐軍,分駐前藏、后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圓寂后,在駐藏大臣親監下,靈童轉世設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簽決定繼承人,這就是著名的金瓶掣簽制度。西藏對鄰國貿易必須進行登記;西藏貨幣一律用白銀鑄造,正面鑄“乾隆寶藏”四個字;等等。《欽定西藏章程》是西藏歷史上重要的文獻,標志著清朝對西藏進行全面有效的管轄。在雍和宮的“金奔巴瓶”已成歷史文物,在大昭寺內的“金奔巴瓶”制沿襲至今。
第七件是修砌浙江海塘。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經不住海潮的沖擊。乾隆命撥銀兩江柴塘改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加強了這一地區抗御海潮侵襲的能力,為安定當地人民生活作出重大的貢獻。
第八件是中華各族一統。
清朝歷經“三祖三宗”——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極、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到乾隆時期達到鼎盛。清朝在乾隆朝才真正實現大一統,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并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并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乾隆時的中國領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達到1310萬平方公里,為歷代第二大,實際控制面積則為歷代之首。清乾隆時的人口突破3億大關。乾隆帝繼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的聯系,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間交往和民族融合,起了很大作用。總之,在乾隆朝中國領土基本確定,徹底形成一個疆域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即位之前
愛新覺羅·弘歷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認為孫子弘歷的出眾,所以才傳位于其父雍正。
弘歷即位前,封為寶親王,少年的他聰穎過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并施,十分有才干。雍正對他的寄予厚望,這在皇子中是無人可及的。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歷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立為皇太子。皇子弘時曾與之爭寵,卻被削除宗籍。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訓,不讓皇子參與政治,同樣弘歷登基前未曾參與過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過軍政要職,只于雍正十三年參與了苗疆改土歸流的事物處理。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青年乾隆
乾隆即位后,首先面對的是逐漸升溫的朋黨之爭。他在上臺伊始,便明確表明痛恨朋黨之爭,禁止私立朋黨,以警告當時朝廷如日中天的鄂爾泰和張廷玉兩派。但他由于此前未曾基本接觸過政治,缺少經驗和威信,亦未能有任何親信,故而初政面對朋黨以及宗室的壓力,舉步維艱。他采用各種手段讓張、鄂兩派互相牽制,慢慢回籠權利。乾隆四年“弘皙逆案”后,他一心將宗室排除與政權之外,充分利用軍機處的功能,獨斷乾剛,使得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到達頂峰。
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務實足國,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后人稱頌的時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志得意滿、思想僵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無法擺脫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矛盾激化狀態,這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勤政愛民是乾隆所標榜的一貫主張,清政府很多官員因此以關心民事為己任。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還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學士孫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來等。乾隆要求地方督撫大臣實心任事,反對虛文。他還大膽啟用曾被雍正貶謫的各類有能力的官員.
乾隆在位期間,無論文官武將,有能力和抱負的人,不計其數,包括傅恒、兆惠、阿桂、劉統勛等,均為他所提拔,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強大的政府控制力以及“本朝無能臣”的主張,臣子的才能被籠罩在皇帝巨大的影子底下.,他把所有人的榮譽變成了自己的榮譽。
乾隆在發展社會生產方面主要繼承自康熙和雍正以來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最大成績是對雍正時期“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及“火耗歸公”等政策執行得非常徹底。為此,乾隆聽取大臣張廣泗的建議,對貴州、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采取安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手段,將少數民族的叛亂快速平定。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乾隆一生大權獨攬,君主專制為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他可以為百姓免糧治水,賑濟災情不惜一切代價;也可以不留情面地鎮壓各種反對他的勢力,他當政期間,殘酷血腥的
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事件歸納起來,有八件大事:
第一件是編修文化典籍。
主要有:
(1)主持纂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后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但是編纂《四庫全書》時,清朝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有違礙字句的古籍。據統計,在長達10余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占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這對中國文化也是一種摧殘。
(2)整理《無圈點老檔》。《無圈點老檔》(又稱《滿文老檔》、《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現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該檔形成于清入關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余年,以老滿文書寫,文字難以辨識,紙張年久糟舊,字跡漫漶不清。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別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內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陽崇謨閣各一部,并抄出存上書房一部。總計共抄錄七份:《無圈點字檔》(草本)、《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還有《加圈點字檔》(上書房本)。《無圈點老檔》原本40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對保護滿洲文字起了巨大作用。
(3)乾隆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4)《御制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5)乾隆重視京師文化,體現在:一是編繪《京城全圖》;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舊聞考》,共160卷,為北京歷史文獻集大成之作;三是編修《國朝宮史》,對宮廷的歷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載述。
第二件是興建、維護皇家園林。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護、維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寧壽宮及其花園、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其中清漪園改甕山為萬壽山,上建大報恩延壽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閣。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第三件是貢獻詩文才華
乾隆帝頗有藝術才能,熱衷書畫詩文。他不僅精通新滿文,而且熟知老滿文;不僅對漢語漢文十分精通,還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乾隆喜愛書法。他長期癡于書法,至老不倦。自內廷到御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跡,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跡之多,罕與倫比。乾隆撰寫了大量文章,僅編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還有《清高宗圣訓》300卷。乾隆尤喜愛作詩。他的御制詩集,登極前有《樂善堂全集》,禪位后有《御制詩余集》,凡750首。在位期間的《御制詩集》共有5 集,434卷,有人統計,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計41863首。乾隆的詩總計42613首。而《全唐詩》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個業余詩人,以一人之力,其詩作數量竟與留傳下來的全唐詩相仿佛,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驚嘆(但是其中有一些詩為他人代筆)。
第四件是蠲免天下錢糧。
御史赫泰曾上疏:“國家經費,有備無患,今當無事之時,不應蠲免一年錢糧。”乾隆認為:百姓富足,君孰與不足?朝廷恩澤,不施及于百姓,那將施于何處!所以,乾隆斷然下令蠲免全國錢糧。據統計,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國一年的錢糧,三次免除江南漕糧(其中一次為400萬石米),累計蠲免賦銀2億兩白銀,約相當于5年全國財賦的總收入。蠲免全國錢糧,收到社會效益:“詔下之日,萬方忭舞。”這話雖有夸飾,但說明此舉確實受到歡迎。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也可以體現當時清政府財政狀況較好。但是百姓生活遠沒到達小康,饑民、流民年年都有。乾隆晚年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甚至蓬頭垢面,衣杉襤褸。
第五件是重新統一新疆。
北京內城南面西為“宣武門”,標榜皇帝“宣武”。明清入主北京的皇帝,真正稱得上“宣武”的,只有明成祖,康熙、乾隆三位而已。乾隆不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就是用兵西陲,開辟新疆、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將準噶爾人斬盡殺絕,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準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準噶爾貴族的欺凌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后,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大小和卓在庫車、葉爾羌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從此西域與中原再度連為一體,定名新疆也是取“故土新歸”之意。
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并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后事宜》,對南疆管理體制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筑城堡,駐扎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 對新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準、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鏟除了準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第六件是完善治理西藏。
乾隆兩次派兵打敗廓爾喀(今尼泊爾)的侵犯,制定《欽定西藏章程》。規定: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在西藏駐軍,分駐前藏、后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圓寂后,在駐藏大臣親監下,靈童轉世設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簽決定繼承人,這就是著名的金瓶掣簽制度。西藏對鄰國貿易必須進行登記;西藏貨幣一律用白銀鑄造,正面鑄“乾隆寶藏”四個字;等等。《欽定西藏章程》是西藏歷史上重要的文獻,標志著清朝對西藏進行全面有效的管轄。在雍和宮的“金奔巴瓶”已成歷史文物,在大昭寺內的“金奔巴瓶”制沿襲至今。
第七件是修砌浙江海塘。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經不住海潮的沖擊。乾隆命撥銀兩江柴塘改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加強了這一地區抗御海潮侵襲的能力,為安定當地人民生活作出重大的貢獻。
第八件是中華各族一統。
清朝歷經“三祖三宗”——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極、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到乾隆時期達到鼎盛。清朝在乾隆朝才真正實現大一統,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并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并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乾隆時的中國領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達到1310萬平方公里,為歷代第二大,實際控制面積則為歷代之首。清乾隆時的人口突破3億大關。乾隆帝繼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的聯系,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增進民族間交往和民族融合,起了很大作用。總之,在乾隆朝中國領土基本確定,徹底形成一個疆域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即位之前
愛新覺羅·弘歷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認為孫子弘歷的出眾,所以才傳位于其父雍正。
弘歷即位前,封為寶親王,少年的他聰穎過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并施,十分有才干。雍正對他的寄予厚望,這在皇子中是無人可及的。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歷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立為皇太子。皇子弘時曾與之爭寵,卻被削除宗籍。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訓,不讓皇子參與政治,同樣弘歷登基前未曾參與過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過軍政要職,只于雍正十三年參與了苗疆改土歸流的事物處理。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青年乾隆
乾隆即位后,首先面對的是逐漸升溫的朋黨之爭。他在上臺伊始,便明確表明痛恨朋黨之爭,禁止私立朋黨,以警告當時朝廷如日中天的鄂爾泰和張廷玉兩派。但他由于此前未曾基本接觸過政治,缺少經驗和威信,亦未能有任何親信,故而初政面對朋黨以及宗室的壓力,舉步維艱。他采用各種手段讓張、鄂兩派互相牽制,慢慢回籠權利。乾隆四年“弘皙逆案”后,他一心將宗室排除與政權之外,充分利用軍機處的功能,獨斷乾剛,使得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到達頂峰。
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務實足國,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后人稱頌的時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志得意滿、思想僵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無法擺脫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矛盾激化狀態,這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勤政愛民是乾隆所標榜的一貫主張,清政府很多官員因此以關心民事為己任。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還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學士孫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來等。乾隆要求地方督撫大臣實心任事,反對虛文。他還大膽啟用曾被雍正貶謫的各類有能力的官員.
乾隆在位期間,無論文官武將,有能力和抱負的人,不計其數,包括傅恒、兆惠、阿桂、劉統勛等,均為他所提拔,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強大的政府控制力以及“本朝無能臣”的主張,臣子的才能被籠罩在皇帝巨大的影子底下.,他把所有人的榮譽變成了自己的榮譽。
乾隆在發展社會生產方面主要繼承自康熙和雍正以來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最大成績是對雍正時期“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及“火耗歸公”等政策執行得非常徹底。為此,乾隆聽取大臣張廣泗的建議,對貴州、云南等地的少數民族采取安撫為主、征討為輔的手段,將少數民族的叛亂快速平定。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國力達到頂峰。
乾隆一生大權獨攬,君主專制為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他可以為百姓免糧治水,賑濟災情不惜一切代價;也可以不留情面地鎮壓各種反對他的勢力,他當政期間,殘酷血腥的
上一篇: 錢曾 | 下一篇: 錢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