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康八年(前燕九年,342年),燕王慕容皝率軍攻高句麗。時前燕與高句麗相鄰,慕容皝常懼其乘虛而入,視為心腹之患,遂于十一月采用庶兄、建威將軍慕容翰之策略,分兵兩路進攻高句麗。慕容皝自率主力精銳4萬從南道進攻,而慕容霸則與慕容翰為前鋒。慕容皝還另命長史王寓等率兵1.5萬從北道進攻。高句麗王高釗聞知,判斷燕軍主力必從北道而來,乃使其弟高武率精兵5萬防守北道,自率弱旅防南道。前燕軍在南道大敗高句麗軍,乘勝追入丸都(高句麗都城,今吉林集安西),高釗只身逃走。
東晉建元二年(前燕十一年,344年)二月,燕王慕容皝親自帶兵攻宇文逸豆歸,以建威將軍慕容翰為前鋒將軍,劉佩為副將;并命慕容霸與慕容軍、慕容恪及折沖將軍慕輿根等率兵分三路并進。宇文逸豆歸派南羅城大(即城主)涉夜干率精兵迎擊;慕容翰出戰涉夜干,兩軍激戰之時,慕容霸則率軍從側翼殺出,殺涉夜干,宇文軍不戰自潰,燕軍乘勝追擊,攻克宇文氏都城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死于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慕容皝收其畜產,徙其部眾5000余落于昌黎(今遼寧義縣),辟地千余里,慕容霸因功被封為都鄉侯。
東晉永和四年(348年),燕王慕容皝去世,慕容俊(慕容皝次子)即燕王位。永和五年(349年),后趙主石虎死,后趙大亂。慕容霸(時為平狄將軍)上書慕容俊說:“石虎窮兇極暴,天之所棄,馀燼僅存,自相魚肉。今中國倒懸,企望仁恤,若大軍一振,勢必投戈。”北平太守孫興也上表說:“石氏大亂,宜以時進取中原”(《資治通鑒·卷第九十八》)。可慕容俊卻認為后趙新遭大喪,未同意。慕容霸急至龍城(今遼寧朝陽),親自對慕容俊說:“難得而易失者,時也。萬一石氏衰而復興,或有英雄據其成資,豈惟失此大利,亦恐更為后患。”慕容俊說:“鄴中雖亂,鄧恒據安樂,兵強糧足,今若伐趙,東道不可由也,當由盧龍;盧龍山徑險狹,虜乘高斷要,首尾為患,將若之何?”慕容霸說:“恒雖欲為石氏拒守,其將士顧家,人懷歸志,若大軍臨之,自然瓦解。臣請為殿下前驅,東出徒河,潛趣令支,出其不意,彼聞之,勢必震駭,上不過閉門自守,下不免棄城逃潰,何暇御我哉!然則殿下可以安步而前,無復留難矣”(《資治通鑒·卷第九十八》)。
永和八年(352年)三月,趙立義將軍段勤聚胡、羯萬余人保據繹幕,自稱趙帝。慕容霸率軍前去攻打,慕容霸軍至繹幕,段勤與弟段思陪舉城投降。由于燕衛將軍慕容恪、撫軍將軍慕容軍、左將軍慕容彪等屢薦慕容霸有命世之才,宜當大任。燕主慕容俊遂于同年以慕容霸為使持節、安東將軍、北冀州剌史,鎮常山。
永和十年(354年)四月,慕容俊稱帝,建號元璽,史稱前燕。慕容霸因訓練軍隊之時,座騎受驚而墜馬,進而折齒,更名為慕容垂。慕容垂被封為吳王,遷鎮信都,以侍中、右禁將軍錄留臺事,大收東北之利。這便慕容俊更加忌妒慕容垂,下詔將其召還。
升平元年(前燕光壽元年,357年),前燕發兵進攻塞北(長城以北)敕勒。敕勒,又名丁零,高車。魏晉南北朝時,大批敕勒人入塞與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留居漠北草原的敕勒則在公元四世紀日益強大,不斷侵擾中原。前燕入居中原后,經常遭到敕勒人襲擾。同年五月,慕容俊派遣慕容垂(時為撫軍將軍)與中軍將軍慕容虔、護軍將軍平熙率步騎8萬進軍塞北,攻敕勒,大敗之,俘斬達10余萬人,獲馬13萬匹、牛羊無數。北部邊境復安。
時慕容垂娶段末柸女段氏,段氏生子慕容令、慕容寶。段氏才高性烈,與皇后可足渾氏不睦,皇后引以為恨。慕容俊向來對慕容垂不滿,時有人奉可足渾之令告段氏及吳國典書令遼東高弼為巫蠱,想借此把慕容垂牽連進來。慕容俊將段氏及高弼下獄,進行拷問。但二人“志氣確然,終無撓辭”(《晉書·慕容垂載記》)。慕容垂心痛,暗中派人對段氏說:“人生會當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段氏嘆息道:“吾豈愛死者耶!若自誣以惡逆,上辱祖宗,下累于王,固不為也”(《晉書·慕容垂載記》)!后段氏死于獄中,而慕容垂也因此得免。出平州刺史,鎮遼東。并以段氏之妹為繼室,皇后又將其黜之,并將其妹嫁與慕容垂,慕容垂心中不滿,這使他與慕容俊關系更加惡劣。
升平三年(359年)十二月,慕容俊病危,召慕容垂回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升平四年(360年)正月,慕容俊病世,太子慕容暐即位。二月,尊可足渾后為皇太后,以太原王慕容恪為太宰,專錄朝政;上庸王慕容評為太傅,陽騖為太保,慕輿根為太師,參輔朝政。時慕輿根自恃先朝元勛,心不服慕容恪,舉動倨傲。時太后可足渾氏也頗干預外事。慕輿根想要謀反,便勸慕容恪一起謀反,遭到拒絕。后慕容恪將此事告之于慕容垂,慕容垂便勸其誅殺慕輿根,但慕容恪以大局為重,沒有同意。后慕輿根密謀誅殺慕容恪與慕容評,二人聞后,遂將慕輿根誅殺。三月,慕容恪以慕容垂為使持節、征南將軍、都督河南諸軍事、兗州牧、荊州刺史,鎮梁國之蠡臺。
興寧三年(365年)二月,慕容垂隨慕容恪共攻洛陽。三月,克之,俘殺揚武將軍沈勁。隨即慕容恪略地至崤、澠,關中大震,秦王苻堅屯陜城以防燕軍。慕容恪以慕容垂為都督荊、揚、洛、徐、兗、豫、雍、益、涼、秦十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荊州牧,配兵一萬,鎮魯陽。
慕容恪對慕容垂變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大為驚奇,甚為倚重,常對慕容暐說:“吳王將相之才十倍于臣,先帝以長幼之次,以臣先之,臣死之后,愿陛下委政吳王,可謂親賢兼舉”(《晉書·慕容垂載記》)。后慕容恪病重,深慮慕容暐手中無權,而慕容評又多猜忌,便對慕容暐之兄、樂安王慕容臧說:“今勁秦跋扈,強吳未賓,二寇并懷進取,但患事之無由耳。夫安危在得人,國興在賢輔,若能推才任忠,和同宗盟,則四海不足圖,二虜豈能為難哉!吾以常才,受先帝顧托之重,每欲掃平關、隴,蕩一甌、吳,庶嗣成先帝遺志,謝憂責于當年。而疾固彌留,恐此志不遂,所以沒有余恨也。吳王天資英杰,經略超時,司馬職統兵權,不可以失人,吾終之后,必以授之。若以親疏次第,不以授汝,當以授沖。汝等雖才識明敏,然未堪多難,國家安危,實在于此,不可昧利忘憂,以致大悔也”(《晉書·慕容暐載記》)。五月,慕容恪病逝,臨終前,慕容暐親臨問以后事,慕容恪再次向慕容暐推薦慕容垂,說:“臣聞報恩莫大薦士,板筑猶可,而況國之懿籓!吳王文武兼才,管、蕭之亞,陛下若任之以政,國其少安。不然,臣恐二寇必有窺窬之計”(《晉書·慕容恪載記》)。
慕容恪病死后,前秦、東晉均欲乘機圖之。前秦因王公作亂,無暇外顧。而東晉大司馬桓溫則于太和四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5萬自姑孰(今安徽當涂)出發開始北伐前燕(參見晉攻前燕之戰)。
桓溫先派建威將軍檀玄進攻湖陸(今山東魚臺東南),克之,俘燕寧東將軍慕容忠。前燕帝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厲為征討大都督,統率步騎2萬人和晉軍戰于黃墟(今河南開封東),燕軍大敗,慕容厲單騎逃回,燕高平太守徐翻舉郡降晉。晉軍前鋒鄧遐和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鄭東北)打敗燕將傅顏。慕容暐又派樂安王慕容臧統率諸軍抵抗,慕容臧深感不敵。于是,派散騎常侍李鳳去前秦求援。七月,桓溫進駐武陽(今山東莘縣東南),前燕舊將、故兗州刺史孫元率宗族起兵響應,桓溫到達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
東晉大軍連戰連勝,使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十分恐懼,商議欲逃故都和龍(今遼寧朝陽)。這時,吳王慕容垂請求率兵抗晉,他說:“不然。臣請擊之,若戰不捷,走未晚也”(《晉書·慕容暐載記》)。慕容暐以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為南討大都督,率征南將軍慕容德等5萬步騎抵御桓溫。
慕容暐又派散騎侍郎樂嵩往前秦求救,并答應以割,讓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以西的土地給秦為條件。前秦王苻堅召集群臣商議,采納王猛先援弱擊強,后再乘燕衰而取的建議。八月,派將軍茍池和洛州刺史鄧羌率領步騎2萬救援前燕。援軍從秦洛州(今河南)出發,出洛陽進屯潁川(今河南許昌東),又派散騎侍郎姜撫去燕國報信。
桓溫接連失利,糧草中斷,又聽說前秦援兵將要到達,遂下令焚燒戰船,丟下輜重、鎧仗,率軍從陸路撤回。桓溫從東燕(治今河南汲縣東南)出發,撤退途中恐前燕追兵在上游放毒,命士卒鑿井取水飲用,這樣一直行走了700里。前燕諸將爭欲追擊,慕容垂說:“不可。溫初退惶恐,必嚴設警備,簡精銳為后拒,擊之未必得志,不如緩之。彼幸吾未至,必晝夜疾趨;俟其士眾力盡氣衰,然后擊之,無不克矣”(《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于是,慕容垂親率騎兵8000尾隨桓溫軍行進。桓溫果然加速退兵,幾天以后,慕容垂告諸將曰:“溫可擊矣”(《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遂令諸將急進,在襄邑(今河南睢縣)追上桓溫。慕容德先率領4000名精銳騎兵埋伏于襄邑東澗中,和慕容垂東西夾擊桓溫,大敗晉軍,斬首3萬人。
時秦將茍池又于譙郡截擊桓溫,晉軍死者復以萬計。晉將孫元據守武陽抵抗燕軍,被燕左衛將軍孟高擒獲。十月,天氣漸冷,桓溫收集余眾,屯于山陽(今江蘇淮安)。至此,桓溫攻燕以失敗告終。
慕容垂大敗桓溫,威名大振,慕容評對慕容垂是又忌又恨。后慕容垂為了獎勵麾下將士,便上奏:“所募將士忘身立效,將軍孫蓋等摧鋒陷陳,應蒙殊賞”(《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但被慕容評壓住不報。慕容垂大為不滿,與慕容評相爭。太后可足渾氏素恨慕容垂,遂毀其戰功,與慕容評相謀,欲殺慕容垂。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及慕容垂舅蘭建知道后,告訴慕容垂說:“先發制人,但除評及樂安王臧,馀無能為矣。”慕容垂心中不忍,說:“骨肉相殘而首亂于國,吾有死而已,不忍為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不久,二人又告訴慕容垂說:“內意已決,不可不早發。”慕容垂說:“必不可彌縫,吾寧避之于外,馀非所議”(《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
慕容垂心中憂慮,未敢將此事告訴諸子,同時也是怕引起諸子的騷動。世子慕容令說:“尊比者如有憂色,豈非以主上幼沖,太傅疾賢,功高望重,愈見猜邪?”慕容垂說:“然。吾竭力致命以破強寇,本欲保全家國,豈知功成之后,返令身無所容。汝既知吾心,何以為吾謀?”慕容令說:“主上暗弱,委任太傅,一旦禍發,疾于駭機。今欲保族全身,不失大義,莫若逃之龍城,遜辭謝罪,以待主上之察,若周公之居東,庶幾可以感寤而得還,此幸之大者也。如其不然,則內撫燕、代,外懷群夷,守肥如之險以自保,亦其次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慕容垂覺得這個辦法很好,遂同意。十一月,慕容垂以打獵為由,微服出鄴,準備回故都龍城。到邯鄲時,卻出了意外,幼子慕容麟向來不為慕容垂所寵愛,便向慕容評告狀,慕容垂左右也多有離去。慕容評知道后,在慕容暐面前盡說慕容垂壞話,遂派西平公慕容強率精騎追之,到范陽(今北京)時,慕容垂派慕容令斷后,慕容強不敢追趕。時天將晚慕容令對慕容垂說:“本欲保東都以自全,今事已泄,謀不及設。秦主方招延英杰,不如往歸之。”慕容垂說:“今日之計,舍此安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
慕容垂“乃散騎滅跡,傍南山復還鄴,隱于趙之顯原陵”(《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又殺白馬以祭天。慕容令對慕容垂說:“太傅忌賢疾能,構事以來,人尤忿恨。今鄴城之中,莫知尊處,如嬰兒之思母,夷、夏同之。若順眾心,襲其無備,取之如指掌耳。事定之后,革弊簡能,大匡朝政,以輔主上,安國存家,功之大者也。今日之便,誠不可失,愿給騎數人,足以辦之。”慕容垂說:“如汝之謀,事成誠為大福,不成悔之何及!不如西奔,可以萬全”(《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
慕容垂遂率部西行,至河陽,斬津吏而渡。遂自洛陽與段夫人,子慕容令、慕容寶、慕容農、慕容隆,慕容恪之子慕容楷,舅蘭建,郎中令高弼一起投奔前秦,只留可足渾氏于鄴。乙泉戌主吳歸率兵追擊,被慕容令擊退。
自慕容恪死后,前秦王苻堅便有伐燕之意,但一直未成,一是因內亂,二是忌憚慕容垂之威名。苻堅聞慕容垂來歸,大喜,親自到郊外迎接,執其手說:“天生賢杰,必相與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數也。要當與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還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國不失為子之孝,歸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慕容垂感謝地說:“羈旅之臣,免罪為幸。本邦之榮,非所敢望”(《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苻堅愛慕容令及慕容楷之才,皆厚相待,賞賜巨萬,每次進見,都屬目觀之。關中士民素聞慕容垂父子名,皆向慕之。
秦相王猛深知慕容垂有雄略,怕將來引以為患,便對苻堅說:“慕容垂,燕之戚屬,世雄東夏,寬仁惠下,恩結士庶,燕、趙之間咸有奉戴之意。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干藝,人之杰也。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苻堅未從,說:“吾方以義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誠,今而害之,人將謂我何”(《晉書·苻堅載記》)!并以慕容垂為冠軍將軍,封賓都侯,食華陰五百戶。
時前燕綱頹紀紊,日益腐敗。桓溫攻燕結束后,前燕反悔食言,未將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以西土地割讓給前秦,前秦遂以此為借口,于十一月派王猛統將軍梁成、鄧羌等率步騎3萬,進攻前燕(參見前秦滅前燕之戰),并以慕容令為參軍,充當向導。
慕容令逃回前燕后,因忽叛忽歸,而慕容垂又無恙,反而受到猜疑。燕廷將慕容令變相發配,派到極北的沙城去戍守,嚴加監視。的慕容令欲在沙城聯絡舊部,準備起事,又被慕容麟告了密,慕容令被誅殺。
東晉建元二年(前燕十一年,344年)二月,燕王慕容皝親自帶兵攻宇文逸豆歸,以建威將軍慕容翰為前鋒將軍,劉佩為副將;并命慕容霸與慕容軍、慕容恪及折沖將軍慕輿根等率兵分三路并進。宇文逸豆歸派南羅城大(即城主)涉夜干率精兵迎擊;慕容翰出戰涉夜干,兩軍激戰之時,慕容霸則率軍從側翼殺出,殺涉夜干,宇文軍不戰自潰,燕軍乘勝追擊,攻克宇文氏都城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死于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慕容皝收其畜產,徙其部眾5000余落于昌黎(今遼寧義縣),辟地千余里,慕容霸因功被封為都鄉侯。
東晉永和四年(348年),燕王慕容皝去世,慕容俊(慕容皝次子)即燕王位。永和五年(349年),后趙主石虎死,后趙大亂。慕容霸(時為平狄將軍)上書慕容俊說:“石虎窮兇極暴,天之所棄,馀燼僅存,自相魚肉。今中國倒懸,企望仁恤,若大軍一振,勢必投戈。”北平太守孫興也上表說:“石氏大亂,宜以時進取中原”(《資治通鑒·卷第九十八》)。可慕容俊卻認為后趙新遭大喪,未同意。慕容霸急至龍城(今遼寧朝陽),親自對慕容俊說:“難得而易失者,時也。萬一石氏衰而復興,或有英雄據其成資,豈惟失此大利,亦恐更為后患。”慕容俊說:“鄴中雖亂,鄧恒據安樂,兵強糧足,今若伐趙,東道不可由也,當由盧龍;盧龍山徑險狹,虜乘高斷要,首尾為患,將若之何?”慕容霸說:“恒雖欲為石氏拒守,其將士顧家,人懷歸志,若大軍臨之,自然瓦解。臣請為殿下前驅,東出徒河,潛趣令支,出其不意,彼聞之,勢必震駭,上不過閉門自守,下不免棄城逃潰,何暇御我哉!然則殿下可以安步而前,無復留難矣”(《資治通鑒·卷第九十八》)。
永和八年(352年)三月,趙立義將軍段勤聚胡、羯萬余人保據繹幕,自稱趙帝。慕容霸率軍前去攻打,慕容霸軍至繹幕,段勤與弟段思陪舉城投降。由于燕衛將軍慕容恪、撫軍將軍慕容軍、左將軍慕容彪等屢薦慕容霸有命世之才,宜當大任。燕主慕容俊遂于同年以慕容霸為使持節、安東將軍、北冀州剌史,鎮常山。
永和十年(354年)四月,慕容俊稱帝,建號元璽,史稱前燕。慕容霸因訓練軍隊之時,座騎受驚而墜馬,進而折齒,更名為慕容垂。慕容垂被封為吳王,遷鎮信都,以侍中、右禁將軍錄留臺事,大收東北之利。這便慕容俊更加忌妒慕容垂,下詔將其召還。
升平元年(前燕光壽元年,357年),前燕發兵進攻塞北(長城以北)敕勒。敕勒,又名丁零,高車。魏晉南北朝時,大批敕勒人入塞與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留居漠北草原的敕勒則在公元四世紀日益強大,不斷侵擾中原。前燕入居中原后,經常遭到敕勒人襲擾。同年五月,慕容俊派遣慕容垂(時為撫軍將軍)與中軍將軍慕容虔、護軍將軍平熙率步騎8萬進軍塞北,攻敕勒,大敗之,俘斬達10余萬人,獲馬13萬匹、牛羊無數。北部邊境復安。
時慕容垂娶段末柸女段氏,段氏生子慕容令、慕容寶。段氏才高性烈,與皇后可足渾氏不睦,皇后引以為恨。慕容俊向來對慕容垂不滿,時有人奉可足渾之令告段氏及吳國典書令遼東高弼為巫蠱,想借此把慕容垂牽連進來。慕容俊將段氏及高弼下獄,進行拷問。但二人“志氣確然,終無撓辭”(《晉書·慕容垂載記》)。慕容垂心痛,暗中派人對段氏說:“人生會當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段氏嘆息道:“吾豈愛死者耶!若自誣以惡逆,上辱祖宗,下累于王,固不為也”(《晉書·慕容垂載記》)!后段氏死于獄中,而慕容垂也因此得免。出平州刺史,鎮遼東。并以段氏之妹為繼室,皇后又將其黜之,并將其妹嫁與慕容垂,慕容垂心中不滿,這使他與慕容俊關系更加惡劣。
升平三年(359年)十二月,慕容俊病危,召慕容垂回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升平四年(360年)正月,慕容俊病世,太子慕容暐即位。二月,尊可足渾后為皇太后,以太原王慕容恪為太宰,專錄朝政;上庸王慕容評為太傅,陽騖為太保,慕輿根為太師,參輔朝政。時慕輿根自恃先朝元勛,心不服慕容恪,舉動倨傲。時太后可足渾氏也頗干預外事。慕輿根想要謀反,便勸慕容恪一起謀反,遭到拒絕。后慕容恪將此事告之于慕容垂,慕容垂便勸其誅殺慕輿根,但慕容恪以大局為重,沒有同意。后慕輿根密謀誅殺慕容恪與慕容評,二人聞后,遂將慕輿根誅殺。三月,慕容恪以慕容垂為使持節、征南將軍、都督河南諸軍事、兗州牧、荊州刺史,鎮梁國之蠡臺。
興寧三年(365年)二月,慕容垂隨慕容恪共攻洛陽。三月,克之,俘殺揚武將軍沈勁。隨即慕容恪略地至崤、澠,關中大震,秦王苻堅屯陜城以防燕軍。慕容恪以慕容垂為都督荊、揚、洛、徐、兗、豫、雍、益、涼、秦十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荊州牧,配兵一萬,鎮魯陽。
慕容恪對慕容垂變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大為驚奇,甚為倚重,常對慕容暐說:“吳王將相之才十倍于臣,先帝以長幼之次,以臣先之,臣死之后,愿陛下委政吳王,可謂親賢兼舉”(《晉書·慕容垂載記》)。后慕容恪病重,深慮慕容暐手中無權,而慕容評又多猜忌,便對慕容暐之兄、樂安王慕容臧說:“今勁秦跋扈,強吳未賓,二寇并懷進取,但患事之無由耳。夫安危在得人,國興在賢輔,若能推才任忠,和同宗盟,則四海不足圖,二虜豈能為難哉!吾以常才,受先帝顧托之重,每欲掃平關、隴,蕩一甌、吳,庶嗣成先帝遺志,謝憂責于當年。而疾固彌留,恐此志不遂,所以沒有余恨也。吳王天資英杰,經略超時,司馬職統兵權,不可以失人,吾終之后,必以授之。若以親疏次第,不以授汝,當以授沖。汝等雖才識明敏,然未堪多難,國家安危,實在于此,不可昧利忘憂,以致大悔也”(《晉書·慕容暐載記》)。五月,慕容恪病逝,臨終前,慕容暐親臨問以后事,慕容恪再次向慕容暐推薦慕容垂,說:“臣聞報恩莫大薦士,板筑猶可,而況國之懿籓!吳王文武兼才,管、蕭之亞,陛下若任之以政,國其少安。不然,臣恐二寇必有窺窬之計”(《晉書·慕容恪載記》)。
慕容恪病死后,前秦、東晉均欲乘機圖之。前秦因王公作亂,無暇外顧。而東晉大司馬桓溫則于太和四年(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5萬自姑孰(今安徽當涂)出發開始北伐前燕(參見晉攻前燕之戰)。
桓溫先派建威將軍檀玄進攻湖陸(今山東魚臺東南),克之,俘燕寧東將軍慕容忠。前燕帝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厲為征討大都督,統率步騎2萬人和晉軍戰于黃墟(今河南開封東),燕軍大敗,慕容厲單騎逃回,燕高平太守徐翻舉郡降晉。晉軍前鋒鄧遐和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鄭東北)打敗燕將傅顏。慕容暐又派樂安王慕容臧統率諸軍抵抗,慕容臧深感不敵。于是,派散騎常侍李鳳去前秦求援。七月,桓溫進駐武陽(今山東莘縣東南),前燕舊將、故兗州刺史孫元率宗族起兵響應,桓溫到達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
東晉大軍連戰連勝,使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十分恐懼,商議欲逃故都和龍(今遼寧朝陽)。這時,吳王慕容垂請求率兵抗晉,他說:“不然。臣請擊之,若戰不捷,走未晚也”(《晉書·慕容暐載記》)。慕容暐以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為南討大都督,率征南將軍慕容德等5萬步騎抵御桓溫。
慕容暐又派散騎侍郎樂嵩往前秦求救,并答應以割,讓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以西的土地給秦為條件。前秦王苻堅召集群臣商議,采納王猛先援弱擊強,后再乘燕衰而取的建議。八月,派將軍茍池和洛州刺史鄧羌率領步騎2萬救援前燕。援軍從秦洛州(今河南)出發,出洛陽進屯潁川(今河南許昌東),又派散騎侍郎姜撫去燕國報信。
桓溫接連失利,糧草中斷,又聽說前秦援兵將要到達,遂下令焚燒戰船,丟下輜重、鎧仗,率軍從陸路撤回。桓溫從東燕(治今河南汲縣東南)出發,撤退途中恐前燕追兵在上游放毒,命士卒鑿井取水飲用,這樣一直行走了700里。前燕諸將爭欲追擊,慕容垂說:“不可。溫初退惶恐,必嚴設警備,簡精銳為后拒,擊之未必得志,不如緩之。彼幸吾未至,必晝夜疾趨;俟其士眾力盡氣衰,然后擊之,無不克矣”(《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于是,慕容垂親率騎兵8000尾隨桓溫軍行進。桓溫果然加速退兵,幾天以后,慕容垂告諸將曰:“溫可擊矣”(《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遂令諸將急進,在襄邑(今河南睢縣)追上桓溫。慕容德先率領4000名精銳騎兵埋伏于襄邑東澗中,和慕容垂東西夾擊桓溫,大敗晉軍,斬首3萬人。
時秦將茍池又于譙郡截擊桓溫,晉軍死者復以萬計。晉將孫元據守武陽抵抗燕軍,被燕左衛將軍孟高擒獲。十月,天氣漸冷,桓溫收集余眾,屯于山陽(今江蘇淮安)。至此,桓溫攻燕以失敗告終。
慕容垂大敗桓溫,威名大振,慕容評對慕容垂是又忌又恨。后慕容垂為了獎勵麾下將士,便上奏:“所募將士忘身立效,將軍孫蓋等摧鋒陷陳,應蒙殊賞”(《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但被慕容評壓住不報。慕容垂大為不滿,與慕容評相爭。太后可足渾氏素恨慕容垂,遂毀其戰功,與慕容評相謀,欲殺慕容垂。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及慕容垂舅蘭建知道后,告訴慕容垂說:“先發制人,但除評及樂安王臧,馀無能為矣。”慕容垂心中不忍,說:“骨肉相殘而首亂于國,吾有死而已,不忍為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不久,二人又告訴慕容垂說:“內意已決,不可不早發。”慕容垂說:“必不可彌縫,吾寧避之于外,馀非所議”(《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
慕容垂心中憂慮,未敢將此事告訴諸子,同時也是怕引起諸子的騷動。世子慕容令說:“尊比者如有憂色,豈非以主上幼沖,太傅疾賢,功高望重,愈見猜邪?”慕容垂說:“然。吾竭力致命以破強寇,本欲保全家國,豈知功成之后,返令身無所容。汝既知吾心,何以為吾謀?”慕容令說:“主上暗弱,委任太傅,一旦禍發,疾于駭機。今欲保族全身,不失大義,莫若逃之龍城,遜辭謝罪,以待主上之察,若周公之居東,庶幾可以感寤而得還,此幸之大者也。如其不然,則內撫燕、代,外懷群夷,守肥如之險以自保,亦其次也”(《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慕容垂覺得這個辦法很好,遂同意。十一月,慕容垂以打獵為由,微服出鄴,準備回故都龍城。到邯鄲時,卻出了意外,幼子慕容麟向來不為慕容垂所寵愛,便向慕容評告狀,慕容垂左右也多有離去。慕容評知道后,在慕容暐面前盡說慕容垂壞話,遂派西平公慕容強率精騎追之,到范陽(今北京)時,慕容垂派慕容令斷后,慕容強不敢追趕。時天將晚慕容令對慕容垂說:“本欲保東都以自全,今事已泄,謀不及設。秦主方招延英杰,不如往歸之。”慕容垂說:“今日之計,舍此安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
慕容垂“乃散騎滅跡,傍南山復還鄴,隱于趙之顯原陵”(《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又殺白馬以祭天。慕容令對慕容垂說:“太傅忌賢疾能,構事以來,人尤忿恨。今鄴城之中,莫知尊處,如嬰兒之思母,夷、夏同之。若順眾心,襲其無備,取之如指掌耳。事定之后,革弊簡能,大匡朝政,以輔主上,安國存家,功之大者也。今日之便,誠不可失,愿給騎數人,足以辦之。”慕容垂說:“如汝之謀,事成誠為大福,不成悔之何及!不如西奔,可以萬全”(《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
慕容垂遂率部西行,至河陽,斬津吏而渡。遂自洛陽與段夫人,子慕容令、慕容寶、慕容農、慕容隆,慕容恪之子慕容楷,舅蘭建,郎中令高弼一起投奔前秦,只留可足渾氏于鄴。乙泉戌主吳歸率兵追擊,被慕容令擊退。
自慕容恪死后,前秦王苻堅便有伐燕之意,但一直未成,一是因內亂,二是忌憚慕容垂之威名。苻堅聞慕容垂來歸,大喜,親自到郊外迎接,執其手說:“天生賢杰,必相與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數也。要當與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還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國不失為子之孝,歸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慕容垂感謝地說:“羈旅之臣,免罪為幸。本邦之榮,非所敢望”(《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苻堅愛慕容令及慕容楷之才,皆厚相待,賞賜巨萬,每次進見,都屬目觀之。關中士民素聞慕容垂父子名,皆向慕之。
秦相王猛深知慕容垂有雄略,怕將來引以為患,便對苻堅說:“慕容垂,燕之戚屬,世雄東夏,寬仁惠下,恩結士庶,燕、趙之間咸有奉戴之意。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干藝,人之杰也。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苻堅未從,說:“吾方以義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誠,今而害之,人將謂我何”(《晉書·苻堅載記》)!并以慕容垂為冠軍將軍,封賓都侯,食華陰五百戶。
時前燕綱頹紀紊,日益腐敗。桓溫攻燕結束后,前燕反悔食言,未將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以西土地割讓給前秦,前秦遂以此為借口,于十一月派王猛統將軍梁成、鄧羌等率步騎3萬,進攻前燕(參見前秦滅前燕之戰),并以慕容令為參軍,充當向導。
慕容令逃回前燕后,因忽叛忽歸,而慕容垂又無恙,反而受到猜疑。燕廷將慕容令變相發配,派到極北的沙城去戍守,嚴加監視。的慕容令欲在沙城聯絡舊部,準備起事,又被慕容麟告了密,慕容令被誅殺。
上一篇: 冥吏 | 下一篇: 密陀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