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號子,以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和直接促進勞動的功用為其基本特征。廣義的包括在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類歌,有些也配合勞動動作而歌唱,一般對勞動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無明顯的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強烈聲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有時也可歸入生活歌中。
儀禮歌,伴隨民間祈年慶節、賀喜禳災、祭祖吊喪等儀式及日常迎親送友等習俗活動而吟誦演唱。大致有訣術歌、儀式歌、習俗歌三類。訣術歌,是被認為具有法術作用的民間歌訣與咒語,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吟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之類。儀式歌,是與節令慶祝、其他祭祀等儀式相結合而誦唱的歌,主要內容為祭神求福、祈保豐收等。如祭灶王爺求福、祭龍王爺求雨所唱的歌。習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壽、送葬、造房等紅白喜事和迎賓待客的場合,如撒帳歌、哭嫁歌、蓋房歌、敬酒歌等。這是儀禮歌中數量居多、迷信色彩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部分。
時政歌,主要內容是反映人民群眾對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認識和態度的。有相當高的文獻價值。中國古代的時政歌謠,不少以童謠形式出現,其書面記錄,較多見于各朝史書的《五行志》中。時政歌謠大致可分三類: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這類作品數量最多;②贊揚廉潔、愛國官吏的歌謠;③歷代農民起義的歌謠,這類歌謠,體現農民的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勞動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現農民和婦女生活的為多。關于農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舊社會所過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殘酷剝削和貪婪吝嗇的本質。流傳相當普遍的《十二月長工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長工與地主的尖銳矛盾。婦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性從一出生即受歧視的童年,到像貨物一樣被買賣的出嫁;從備受虐待摧殘的小媳婦生涯,到熬成婆后仍無幸福可言的畢生悲慘遭遇,在婦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蘊含著對美滿生活的憧憬。在資本主義興起后的近代歌謠中,常迸發出反抗的時代強音。
情歌,據有些學者的看法,大概最早產生于對偶婚與對偶婚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時期,是民間歌謠中數量最多,也更加膾炙人口的一種,在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愛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線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②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一個人》。③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④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⑤為數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兒歌一詞,中國"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兒歌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由兒童自己創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內容符合兒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廣義的還包括由媽媽奶奶等教唱、反映舊社會大人特別是婦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兒童傳唱開來的歌。具有時政歌謠性質的所謂"童謠",一般非真正的兒歌。兒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
中國不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異,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區中,也常有多種樣式。
句式方面:如漢族民歌,除七言體外,還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達十幾字一句的。納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幾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復式句。
章段結構方面:四句頭最多。陜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區流行趕五句。兩句一首的有陜北信天游、內蒙古爬山歌、晉西北的山曲、壯族"師"體歌等。藏族"魯"體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諧"體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僳族民歌,凡兩句兩句唱的,均分為上句與下句,上下句要求對仗。漢族各地流傳的小調歌詞,體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調為四段式,五更調為五段式,十送等為十段式,十二月調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兒"的河湟、洮岷、隴中三派,格式各異。各族民歌中,還有不少章、段、句數是不固定的。
用韻方面:漢族民歌押尾韻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韻,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韻,兩句一首的每句有韻。蒙族民歌則多押頭韻,在大多數四行為一章,上、下兩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韻。各民族的民歌中,還有押腰韻、腰腳韻、頭腳韻或腰韻、尾韻相互為韻的。壯族的"勒腳歡",西北各族的"花兒",有特殊的押韻法。
表現手法方面:比興、夸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花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東方。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個浩瀚的大海,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引以自豪,流傳久遠的民歌,民歌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56個民族擁有古老的歷史,悠遠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優秀民歌、古樸、悠揚、明快、美妙、悅耳、令人感動、神往,與其它藝術一樣,民歌藝術同樣博大精深,同樣有著獨特的韻鼓掌和強大的生命力。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逐漸形式和發展起來的,和人民生活緊密地聯系著的歌曲藝術,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博大的文化背景,眾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樂的最大原因,民歌有著三個基本特征:1、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眾,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創作的,在過去,勞動人民被剝奪了掌握文化的權力,不識字,更不懂譜,但他們卻用口口相傳的方式編唱自己的歌曲,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如《長工苦》、《攬工人兒難》,傾吐了遭受欺詐壓迫的長工的悲苦情懷,《繡荷包》,抒發了少女對情人的思戀和對幸福生活的憚憬等。(明·馮夢龍)有“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之說,民歌所表現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是最真實,最深切的。2、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的智慧結晶。(民歌的創作過程和演唱過程,流傳過程是合而為一的,在傳唱過程中即興創作,在編制過程中演唱流傳)③民歌的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樸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我國各民族的民間歌謠蘊藏極其豐富,從《詩經》里的《國風》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數量相當多,至于目前仍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歌謠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煙海,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漢族的除了民謠,兒歌,四句頭山歌和各種勞動號子之外,還有“信天游”、“撲山歌”、“四季歌”、“五更調”,至于像藏族的“魯”“協”,壯族的“歡”,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獨特的形式,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按照它的體裁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號子、山歌、小調。
1、號子——是人們在體力勞動過程中編唱并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它的音樂堅實有力,粗獷豪邁,和勞動者關系十分密切,號子對勞動有著實用性和表現性兩種功用,號子有以下5種:①搬運號子(包括裝卸、挑抬、推車號子等);②工程號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采石等);③農事號子(包括車水、打糧號子等);④船漁號子(包括行水、打魚、船務號子等);⑤作坊號子(包括打藍、鹽工、榨油、制麻等)。在民歌中,勞動歌產生的最早,魯迅先生認為:我們不會說話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勞得特別吃力的時候,懂得唱歌謠來減輕股肉的疲乏,來集中注意力……。號子的領唱者就是勞動的指揮者,他用富于號召性的歌腔指揮眾人的勞動,號子的結奏極為短促,歌詞也比較單一,勞動者隨著節奏調整身體的協調,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勞動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它強烈的節奏感。
2、山歌——是產生于山野勞動生活中,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具有直暢而自由抒發感情特點的民歌,山歌產生在遼闊寬廣的大自然環境之中,是人們上山砍柴,田間勞動,山野放牧,或行腳、小憩時,為了抒發內心的感情或向遠處的人遙遞情意,對答傳語而即興編唱成的,山歌在藝術表現上有三個特征:①感情抒發的直暢性;②編唱形式的自由性;③形式手法的單純性,山歌又分為北方山歌,與南方山歌兩大類,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區,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幾個歌種之中。主要有:陜北的“信天游”,甘肅、寧夏、青海的“花兒”,內蒙西部的“爬山調”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幾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稱之:江浙山歌,用吳語方言,稱之為“吳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山歌的聲調高亢嘹亮,常用上揚的自由延長音來抒發感情,樂段結構較簡單,樂句內容的結構變化手法較多,它不僅簡單,樂句內部的結構變化手法較多,它不僅與向遠方喊話口氣語調直接相通,而且擅長表現熱烈、爽快、坦率、真誠的情緒與性格。
3、小調——是產生在群眾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集慶等場合中的民間歌曲,它的流傳最為廣泛、普遍,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較多樣具有曲折,細致的特點,小調產生在人們勞動之余,一般有兩種場合:一是休息或從事家務勞動的時候,人們常常用小調來泳嘆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二是集體娛樂在街頭巷尾,酒樓茶館或者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等時候,用以消遣助興,小調的音樂表現特點是:表達的途徑比較曲折,常常寓意于敘說故事,或寄情于山水風物,或借助于傳說古人,婉轉地表現出內心的意思來;表現方法比較細膩,較善于表現矛盾復雜的心情,含蓄內在的隱衷曲折多層的事物發展過程;形式比較規整化,修飾化,小調可分為北方小調,南方小調兩類,北方小調:1、北方時調,時調是小調的一種是在民間休息娛樂時為消遣助興而唱的民歌它還常被民間的職業,半職業藝人在城鎮市集酒樓茶館,街頭巷尾,游覽勝地用來為人們演唱,時調的音樂形式比較成熟,結構嚴謹、完整、節奏規整,常用樂器伴奏,表現手法也較豐富,漢族地區的時調分布很廣,北方、特別是華北色彩區的時調尤為突出,流行最廣的,有“茉莉花調”、“剪靛花調”、“孟姜女調”、“繡荷包調”、“對花調”等。2、華北、東北的其他小調《小白菜》這是一首河北一帶流傳的兒歌,《花蛤蟆》,這是山東菏澤地區的一道兒歌,3、西北的其他小調《攬工人兒難》是一首流行在陜北的長工訴苦民歌。《三十里鋪》是一首旋律非常優美,感情真切動人的陜北民歌,南方的小調有江浙,閩粵臺小調、湘鄂、西南的小調等,形式多樣,調式變化和襯詞襯腔的運用都較豐富。
至清末民初,中國民歌在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播、流變、創新、積累之后,一方面是為適應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的民俗場景而形成的題材范圍和體裁類別都以達到十分豐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則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特定環境下所蘊積起來的民族和地域性風格的全面展示,從而使這類民間音樂成為歷史悠久、傳承不斷、體裁多樣、色彩斑斕、蘊藏豐富的一個民族文化寶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明確指出: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為其他民間音樂提供豐富營養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歷史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民歌從山野飄向都市、融入“城市文化大餐”,成為溝通城鄉獨特的情感語言,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海內外各民族的民歌文化藝術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民歌節的作用不僅僅是把潛藏在民間的藝術活力借助現代傳媒展現在人們面前,從民歌的優美旋律中,人們感受到團結、祥和、繁榮、發展的時代脈搏和健康向上的美好氣息,我們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審美精神,從中提升出有益于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營造現代生活的藝術氛圍.
新的世紀,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交流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民族復興中極為重要的任務,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優秀民歌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結晶,也是傳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民歌要為時代的進步鼓與呼,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們要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深刻認識民歌這一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形式的重要作用,用十六大精神指導民歌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中央電視臺有一個專門講訴民歌的節目叫《魅力28》,是有董卿主持的,這個節目會用各種不同的手法去詮釋一首民歌,還會講這首民歌的由來。
宋祖英曾首次將中國民歌唱響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悉尼歌劇院和維也納金色大廳,大力宣傳了中國的民歌文化。
上一篇: 梅堯臣 | 下一篇: 牧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