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竇 蒙: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述書賦注》)
宋 歐陽修: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試筆》)
宋 米 芾: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海岳名言》)
元 劉有定:初行草之書,自魏晉以來,惟用簡札,至銘刻必正書之。故鍾繇正書謂之銘石,虞、褚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變右軍行法,勁拙起伏,自矜其能,銘石悉以行狎書之,而后世多效尤矣。(《衍極注》)
明 項 穆: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變也。(《書法雅言》)
明 項 穆: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氣,而失之竦窘。(《書法雅言》)
清 馮 班:董宗伯云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鈍吟書要》)
清 吳德旋:學趙松雪不得真跡,斷無從下手。即有真跡臨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學趙者無過祝希哲、文徵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徵仲根柢在歐陽渤海。(《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朱履貞:李北海正書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其行書橫畫不平,斯蓋英邁超妙,不拘形體耳。(《書學捷要》)
清 錢 泳:古來書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而書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晉祠銘》,李北海繼之。(《書學》)
清 阮 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與魏、劉諸碑相似也。(《南北書派論》)
清 包世臣:降及唐賢,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書碑版皆有橫格就中。九宮之學,徐會稽、李北海、張郎中三家為尤密,傳書俱在,潛精按驗,信其不謬也。(《藝舟雙楫》)
清 包世臣:北海如熊肥而更捷。(《藝舟雙楫》
清 劉熙載:李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憍之意擬之。李北海書以拗峭勝,而落落不涉作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謂“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書多得異勢,然所恃全在筆力。東坡論書謂“守駿莫如跛”,余亦謂用跛莫如駿焉。(《藝概》)
宋 歐陽修: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試筆》)
宋 米 芾: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海岳名言》)
元 劉有定:初行草之書,自魏晉以來,惟用簡札,至銘刻必正書之。故鍾繇正書謂之銘石,虞、褚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變右軍行法,勁拙起伏,自矜其能,銘石悉以行狎書之,而后世多效尤矣。(《衍極注》)
明 項 穆: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變也。(《書法雅言》)
明 項 穆: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李邕得其豪挺之氣,而失之竦窘。(《書法雅言》)
清 馮 班:董宗伯云王右軍如龍,李北海如象;不如云王右軍如鳳,李北海如俊鷹。(《鈍吟書要》)
清 吳德旋:學趙松雪不得真跡,斷無從下手。即有真跡臨摹,亦先植根柢。昔之學趙者無過祝希哲、文徵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徵仲根柢在歐陽渤海。(《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朱履貞:李北海正書筆畫遒麗,字形多寬闊不平;其行書橫畫不平,斯蓋英邁超妙,不拘形體耳。(《書學捷要》)
清 錢 泳:古來書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而書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晉祠銘》,李北海繼之。(《書學》)
清 阮 元:李邕等亦皆北派,故與魏、劉諸碑相似也。(《南北書派論》)
清 包世臣:降及唐賢,自知才力不及古人,故行書碑版皆有橫格就中。九宮之學,徐會稽、李北海、張郎中三家為尤密,傳書俱在,潛精按驗,信其不謬也。(《藝舟雙楫》)
清 包世臣:北海如熊肥而更捷。(《藝舟雙楫》
清 劉熙載:李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憍之意擬之。李北海書以拗峭勝,而落落不涉作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此北海所謂“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也。李北海、徐季海書多得異勢,然所恃全在筆力。東坡論書謂“守駿莫如跛”,余亦謂用跛莫如駿焉。(《藝概》)
上一篇: 李憕 | 下一篇: 李休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