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成吉思汗揮師南下,趕跑了黃河北岸的女真人,在邢州設立大元帥府。這時候,勾畫大元帝國的劉秉忠降生了。
劉秉忠原名侃,字仲晦,邢州人,他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節度副使,蒙滅金后,他父親在邢州元帥府里是個軍事長官,劉秉忠長大了在邢州節度府里當了一個小官兒。
時逢亂世,劉秉忠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于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過了幾年,天寧寺高僧虛照禪師聽說劉秉忠是個人才,派弟子請他下山:“不要在那里作道士了。”于是劉秉忠在天寧寺當了和尚,做了虛照的徒弟,法號子聰。其實道士也罷,和尚也罷,對于劉秉忠來說,出家是假,尋求機會是真。師徒二人游歷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個好地方,就居留了下來。
1242年,高僧海云印簡(1202----1257)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覲見忽必烈,路過大同,聽說劉秉忠博才多學,邀其同行。有機會接近蒙古親王,劉秉忠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忽必烈召見二人,問:“佛法里有沒有安天下的辦法呢?”海云回答道:“應該在天下大賢碩儒中求問古今治亂興亡的事情。” 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精于易經,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忽必烈大為賞識,于是把劉秉忠留在幕府,參與軍政大事,令其還俗,賜名秉忠。和林之行,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蓮川設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區,廣招漢族人才,開始施展“大有為于天下”的抱負。劉秉忠、姚樞等人輔佐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藩府舊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識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劉秉忠薦引,他的同學、學生、故交如張文謙、張易、李德輝、劉肅、李簡、張耕、馬亨、王恂、劉秉恕(劉秉忠弟弟)等,先后進入王府,為忽必烈獻計獻策。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貴族稱號)上表忽必烈,陳述情況說,邢州連年天災人禍,百姓逃散,沒有多少戶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員來治理吧。劉秉忠與張文謙一起向忽必烈推薦熟悉邢州情況的燕趙名士張耕和劉肅,忽必烈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在邢州設立安撫司,派近侍脫兀脫帶張耕和劉肅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潛邸中漢臣的初步貢獻,也是劉秉忠向事業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為便于統治中原地區,命劉秉忠在恒州東、灤河北岸的龍崗(今內蒙古多倫附近)興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開平。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戰死,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從武昌出發,帶著劉秉忠、姚樞、郝經、廉希憲、阿合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設開平府,年號“中統”,取“中原正統”中兩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中“至哉坤元”。
至元三年,劉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為大都,郭守敬負責都城水系和建筑材料的運輸問題,這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公元1271年的舊歷十一月,劉秉忠領銜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會、圣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制訂典章朝賀禮儀制度以及命名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原正統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劉秉忠在南屏山別墅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九歲。元世祖得到喪報,非常吃驚,悲痛不已,他對群臣說:“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別人是不會了解的啊。”于是委派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喪,厚葬大都,最終改葬邢州祖塋(今邢臺縣賈村)。劉秉忠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死后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漢人有這樣尊貴榮譽的人,僅劉秉忠一人。
劉秉忠精于周易,能知道前后事。據明朝首輔朱國楨歲著《涌幢小品》記載,明嘉靖年間,劉秉忠墓被盜,內有石刻寫明:為盜者李淮。事情傳到官府,盜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古籍記載的準確性有待于考證,但劉秉忠生前博才多學,細查善斷,為歷來史料所公認證實,也是深受忽必烈信賴和重用的主要原因。
劉秉忠不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學問功底深厚,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使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劉秉忠原名侃,字仲晦,邢州人,他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節度副使,蒙滅金后,他父親在邢州元帥府里是個軍事長官,劉秉忠長大了在邢州節度府里當了一個小官兒。
時逢亂世,劉秉忠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于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過了幾年,天寧寺高僧虛照禪師聽說劉秉忠是個人才,派弟子請他下山:“不要在那里作道士了。”于是劉秉忠在天寧寺當了和尚,做了虛照的徒弟,法號子聰。其實道士也罷,和尚也罷,對于劉秉忠來說,出家是假,尋求機會是真。師徒二人游歷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個好地方,就居留了下來。
1242年,高僧海云印簡(1202----1257)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覲見忽必烈,路過大同,聽說劉秉忠博才多學,邀其同行。有機會接近蒙古親王,劉秉忠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忽必烈召見二人,問:“佛法里有沒有安天下的辦法呢?”海云回答道:“應該在天下大賢碩儒中求問古今治亂興亡的事情。” 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精于易經,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忽必烈大為賞識,于是把劉秉忠留在幕府,參與軍政大事,令其還俗,賜名秉忠。和林之行,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蓮川設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區,廣招漢族人才,開始施展“大有為于天下”的抱負。劉秉忠、姚樞等人輔佐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藩府舊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識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劉秉忠薦引,他的同學、學生、故交如張文謙、張易、李德輝、劉肅、李簡、張耕、馬亨、王恂、劉秉恕(劉秉忠弟弟)等,先后進入王府,為忽必烈獻計獻策。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貴族稱號)上表忽必烈,陳述情況說,邢州連年天災人禍,百姓逃散,沒有多少戶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員來治理吧。劉秉忠與張文謙一起向忽必烈推薦熟悉邢州情況的燕趙名士張耕和劉肅,忽必烈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在邢州設立安撫司,派近侍脫兀脫帶張耕和劉肅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潛邸中漢臣的初步貢獻,也是劉秉忠向事業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為便于統治中原地區,命劉秉忠在恒州東、灤河北岸的龍崗(今內蒙古多倫附近)興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開平。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戰死,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從武昌出發,帶著劉秉忠、姚樞、郝經、廉希憲、阿合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設開平府,年號“中統”,取“中原正統”中兩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中“至哉坤元”。
至元三年,劉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為大都,郭守敬負責都城水系和建筑材料的運輸問題,這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公元1271年的舊歷十一月,劉秉忠領銜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會、圣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制訂典章朝賀禮儀制度以及命名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原正統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劉秉忠在南屏山別墅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九歲。元世祖得到喪報,非常吃驚,悲痛不已,他對群臣說:“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別人是不會了解的啊。”于是委派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喪,厚葬大都,最終改葬邢州祖塋(今邢臺縣賈村)。劉秉忠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死后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漢人有這樣尊貴榮譽的人,僅劉秉忠一人。
劉秉忠精于周易,能知道前后事。據明朝首輔朱國楨歲著《涌幢小品》記載,明嘉靖年間,劉秉忠墓被盜,內有石刻寫明:為盜者李淮。事情傳到官府,盜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古籍記載的準確性有待于考證,但劉秉忠生前博才多學,細查善斷,為歷來史料所公認證實,也是深受忽必烈信賴和重用的主要原因。
劉秉忠不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學問功底深厚,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使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上一篇: 李致遠 | 下一篇: 劉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