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陵,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咸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李忱(810年~859年)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年~859年),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859年(大中十三年),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筑,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只、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陵墓詳情
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于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峰顛之上,形勢壯觀。
陵園東南和西南二角闕址相距1600米,南神門東西居中;東南和東北二角闕址相距2800米,東神門南北居中;東北角闕址西距北神門1600米,西北角闕址東距北神門1200米;西北與西南二角闕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門相距3300米,東西二神門相距1950米。
陵園東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石灘村西北,角闕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狀,長、寬各12米;西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闕址位于淳化縣富德大隊廟坡北,三個角闕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徑14米。
鵲臺現存二闕址位于涇陽縣廟背后村北,北距陵園1982米,二闕址東西間距100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長16米、寬10米。
乳臺二闕址在陵園南482米,位于王東村和王西村北,二闕址東西間距148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長20米、寬14米。
鵲臺西北200米,即廟背后村北130米,陵園南2000米,有一建筑遺址,范圍東西250米、南北200米,此為下宮遺址。遺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廟碑”。寢宮位于朱雀門內北仲山正峰(俗稱走馬嶺),墓道南北長約37米。
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神道石刻組合與泰陵相同,東西列間距68米。
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24米。華表高6.9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計算在內)。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線刻蔓草花紋。東列華表的東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個棱面花紋保存較好;西列華表柱身斷裂,柱身風蝕較甚。
翼馬位于華表北22米。翼馬身長2.83、身高2.80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狀,頭頂無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獨角,獨角長0.34米、寬0.17米、殘高0.17米,縛尾,臀部后傾,雕刻拙樸。西列翼馬馬背之上前后分布24個圓窩,窩徑3-8厘米,窩深0.5-1厘米。二翼馬的左右翼翅均于頸上部相連通。
鴕鳥身高1.11米、身長1.40米。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石馬身長2.05米、身高1.75米。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秋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西列南數第一石馬,馬背上有圓窩13個,窩徑4-6、窩深0.5厘米;東列南數第一仗馬,馬背上有圓窩16個,窩徑4-7、窩深0.5-1厘米。
石人的形制同莊陵。東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東列應為文官,西列應為武官。但現存西列南數第二石人,其服飾、造形均同東列石人,當為文官。東列現存6個石人,均為文官,未發現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北神門外石馬現存2對,東西列間距25米,南起第一對在闕址北25米,第二對在第一對北22米。形制與神道上石馬相同。
貞陵的石刻形體已見差異,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圓和的資質,也沒有盛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可以說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位于咸陽城北50公里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李忱(810年~859年)為憲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間(846年~859年),勵精圖治,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859年(大中十三年),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筑,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只、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陵墓詳情
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于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峰顛之上,形勢壯觀。
陵園東南和西南二角闕址相距1600米,南神門東西居中;東南和東北二角闕址相距2800米,東神門南北居中;東北角闕址西距北神門1600米,西北角闕址東距北神門1200米;西北與西南二角闕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門相距3300米,東西二神門相距1950米。
陵園東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石灘村西北,角闕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狀,長、寬各12米;西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闕址位于淳化縣富德大隊廟坡北,三個角闕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徑14米。
鵲臺現存二闕址位于涇陽縣廟背后村北,北距陵園1982米,二闕址東西間距100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長16米、寬10米。
乳臺二闕址在陵園南482米,位于王東村和王西村北,二闕址東西間距148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長20米、寬14米。
鵲臺西北200米,即廟背后村北130米,陵園南2000米,有一建筑遺址,范圍東西250米、南北200米,此為下宮遺址。遺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廟碑”。寢宮位于朱雀門內北仲山正峰(俗稱走馬嶺),墓道南北長約37米。
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神道石刻組合與泰陵相同,東西列間距68米。
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24米。華表高6.9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計算在內)。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線刻蔓草花紋。東列華表的東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個棱面花紋保存較好;西列華表柱身斷裂,柱身風蝕較甚。
翼馬位于華表北22米。翼馬身長2.83、身高2.80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狀,頭頂無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獨角,獨角長0.34米、寬0.17米、殘高0.17米,縛尾,臀部后傾,雕刻拙樸。西列翼馬馬背之上前后分布24個圓窩,窩徑3-8厘米,窩深0.5-1厘米。二翼馬的左右翼翅均于頸上部相連通。
鴕鳥身高1.11米、身長1.40米。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石馬身長2.05米、身高1.75米。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秋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西列南數第一石馬,馬背上有圓窩13個,窩徑4-6、窩深0.5厘米;東列南數第一仗馬,馬背上有圓窩16個,窩徑4-7、窩深0.5-1厘米。
石人的形制同莊陵。東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東列應為文官,西列應為武官。但現存西列南數第二石人,其服飾、造形均同東列石人,當為文官。東列現存6個石人,均為文官,未發現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北神門外石馬現存2對,東西列間距25米,南起第一對在闕址北25米,第二對在第一對北22米。形制與神道上石馬相同。
貞陵的石刻形體已見差異,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圓和的資質,也沒有盛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可以說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上一篇: 李昂 | 下一篇: 李元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