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故居飲冰室
梁啟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于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于1914年。主樓為水泥外墻,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臺階,建筑面積1121平方米;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于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臥室和會客。梁啟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飲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筑面積949.50平方米。
------王之鴻
北溝沿胡同屬東城區北新橋地區,在東直門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菊胡同和東四十四條,長300多米。明代,稱“學房胡同”;清乾隆時稱“官學胡同”,宣統時稱“北溝沿”,因胡同臨近水溝而得名;1949年稱“北溝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都胡同”,后復稱“北溝沿胡同”?,F胡同西側與新太倉二巷相通,東側有兩條支巷通往小菊胡同。
北溝沿胡同23號,舊時的門牌是北溝沿13號,在胡同南段西側,占地面積3752平方米,街門朝東。街門是被稱作“西洋門”①的屋宇式街門,街門內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雖然從建筑學角度講,大門外對面的“影壁”,亦稱“照壁”,既有遮擋大門對面零亂的墻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為宅門對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側建影壁,或是依托別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豈能想建就建!所以,現在在北京城里所能見到的門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當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總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漢字是表義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門外的影壁是宅門的對景;那么,門前的這段道路自然與宅院產生了領屬關系。門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門前不許停留,更不許喧嘩。梁啟超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其政府大員的身份與這座宅院的規格是相稱的。
據1951年房屋調查登記顯示:該院主體建筑集中在南半部,是東、西并列的兩個三進院落,東部為住宅,西部是花廳;北半部約占整個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園式的后院,院內樹木繁盛,有假山,有涼亭;后院開有朝東的穿墻門,是整個院落的后門。該院共有房屋和亭、軒等建筑129間,建筑面積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帶抄手廊的瓦房47間、敞軒3間、游廊21間、地窨子4間、防空洞1個、涼亭1座。該院的具體格局是:宅門北側是一拉溜兒東房,共11間,應是回事房(傳達室)、車庫和警衛、雜役用房,從南往北的第三間東房的后墻開有臨街券門,是“車庫門”?!?br /> 該院的具體格局是:進入宅門,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經過坐西朝東的“垂花門”②便進入了東院的一進院;一進院有帶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間,北房為腰廳,即:中間一間為連接前、后院的通道;東院的二進院均為帶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院的三進院只有7間后罩房。與東院并列的西院是休閑區,習慣稱為“西花廳”,亦是三進院落;從南往北依次是:由假山疊石與3間敞軒構成的一進院,由3間敞軒和3間正房構成,并有轉圈游廊連接的二進院和由兩間東、西廂房與平頂外廊構成的三進院。
北溝沿胡同23號現在是單位宿舍,當年院內的主要建筑尚存,只是殘破不堪而已;由于為解決職工住房而進行的改、擴建工程和住戶見縫插針的自建房屋,致使該院已難尋昔日風采。
1986年1月21日,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北溝沿胡同23號作為“梁啟超故居”,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注: ①西洋門,是清代中期以后,西方建筑文化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在北京四合院采用的也很普遍。 ②垂花門,在府邸、宅院建筑群中常作二門,起著聯系分隔內宅和外宅的作用。
參考資料: 《梁啟超傳》(吳其昌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張 王忍之編三聯書店) 《世說新篇》(黃苗子著三聯書店) 《卷起巨大旋風的梁氏新文體》(作者夏曉紅載《北京日報》) 《梁啟超為西醫辯護》(作者張建偉載《羊城晚報》)
梁啟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于河北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于1914年。主樓為水泥外墻,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臺階,建筑面積1121平方米;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于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臥室和會客。梁啟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飲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筑面積949.50平方米。
------王之鴻
北溝沿胡同屬東城區北新橋地區,在東直門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溝通大菊胡同和東四十四條,長300多米。明代,稱“學房胡同”;清乾隆時稱“官學胡同”,宣統時稱“北溝沿”,因胡同臨近水溝而得名;1949年稱“北溝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紅都胡同”,后復稱“北溝沿胡同”?,F胡同西側與新太倉二巷相通,東側有兩條支巷通往小菊胡同。
北溝沿胡同23號,舊時的門牌是北溝沿13號,在胡同南段西側,占地面積3752平方米,街門朝東。街門是被稱作“西洋門”①的屋宇式街門,街門內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顯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雖然從建筑學角度講,大門外對面的“影壁”,亦稱“照壁”,既有遮擋大門對面零亂的墻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為宅門對景的作用。但是,在胡同的另一側建影壁,或是依托別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豈能想建就建!所以,現在在北京城里所能見到的門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當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總而言之,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漢字是表義的,“框中有人”念“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門外的影壁是宅門的對景;那么,門前的這段道路自然與宅院產生了領屬關系。門外的影壁分明地在警示行人:在此門前不許停留,更不許喧嘩。梁啟超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其政府大員的身份與這座宅院的規格是相稱的。
據1951年房屋調查登記顯示:該院主體建筑集中在南半部,是東、西并列的兩個三進院落,東部為住宅,西部是花廳;北半部約占整個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園式的后院,院內樹木繁盛,有假山,有涼亭;后院開有朝東的穿墻門,是整個院落的后門。該院共有房屋和亭、軒等建筑129間,建筑面積為1535平方米,其中包括帶抄手廊的瓦房47間、敞軒3間、游廊21間、地窨子4間、防空洞1個、涼亭1座。該院的具體格局是:宅門北側是一拉溜兒東房,共11間,應是回事房(傳達室)、車庫和警衛、雜役用房,從南往北的第三間東房的后墻開有臨街券門,是“車庫門”?!?br /> 該院的具體格局是:進入宅門,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經過坐西朝東的“垂花門”②便進入了東院的一進院;一進院有帶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間,北房為腰廳,即:中間一間為連接前、后院的通道;東院的二進院均為帶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間、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院的三進院只有7間后罩房。與東院并列的西院是休閑區,習慣稱為“西花廳”,亦是三進院落;從南往北依次是:由假山疊石與3間敞軒構成的一進院,由3間敞軒和3間正房構成,并有轉圈游廊連接的二進院和由兩間東、西廂房與平頂外廊構成的三進院。
北溝沿胡同23號現在是單位宿舍,當年院內的主要建筑尚存,只是殘破不堪而已;由于為解決職工住房而進行的改、擴建工程和住戶見縫插針的自建房屋,致使該院已難尋昔日風采。
1986年1月21日,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北溝沿胡同23號作為“梁啟超故居”,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注: ①西洋門,是清代中期以后,西方建筑文化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在北京四合院采用的也很普遍。 ②垂花門,在府邸、宅院建筑群中常作二門,起著聯系分隔內宅和外宅的作用。
參考資料: 《梁啟超傳》(吳其昌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張 王忍之編三聯書店) 《世說新篇》(黃苗子著三聯書店) 《卷起巨大旋風的梁氏新文體》(作者夏曉紅載《北京日報》) 《梁啟超為西醫辯護》(作者張建偉載《羊城晚報》)
上一篇: 厲鶚 | 下一篇: 林佩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