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夫妻有幾人,當時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氣巍然并世尊。”這是新中國誕生前夕,國民黨元老、著名詩人柳亞子先生緬懷紅色革命伴侶蔡和森與向警予的詩句。
蔡和森,雙姓蔡林,字澤膺,學名彬。1895年3月30日誕生在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一個職員的家庭里。4歲時,蔡和森隨母親葛健豪回到老家湖南雙峰縣永豐鎮。
向警予與蔡和森是同年出生,只少5個月零4天,即1895年9月4日出生在湘西溆浦縣城一個商人的家庭里。向警予屬土家族,原名俊賢,乳名“九九”。
蔡和森與向警予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向蔡同盟”的筆名——振宇。蔡和森主編《向導》周報期間,他們曾經常一起用這個名字在周報上發表評論文章。振宇,即“警予”的諧音。
愛情與理想揚帆起航,締結向蔡同盟正當時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 毛澤東在長沙的摯友便是蔡和森與向警予。1912年春,向警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兩年后,轉學至長沙私立周南女校,與蔡暢同學。通過蔡暢結識了蔡和森與毛澤東等進步青年,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16年向警予在周南女校畢業后回溆浦老家,打破當時“ 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新式學堂任校長,試圖走教育救國之路。她在校內要求女生放腳,親自為她們解開裹腳布,并向其父母作動員,開女子放腳的先河。
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等在湖南長沙劉家臺子蔡家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不久, 蔡和森受學會委托,前往北京聯系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事宜。毛澤東等也相繼去了北京。向警予得到消息,很想跟他們干一番“真事業”。于是,她也來到北京,先拜訪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再赴河北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會晤了蔡和森,二人加深了友誼。
1919年7月,向警予應蔡和森妹妹蔡暢之邀,離開溆浦,赴長沙發起女子赴法勤工儉學行動,并加入毛澤東、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學會”,成為第一個女會員。12月25日,蔡和森、向警予、蔡暢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遠涉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于是,“向蔡同盟”的愛情之舟揚帆啟航了。
在漫長的航行船上,在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的研究學習當中,在你爭我論的雄辯里,共同的革命理想,使蔡和森和向警予兩顆青春火熱的心,砰然跳動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從此,蔡和森和向警予開始了戀愛。經過35個晝夜的海上航行,他們于2月2日抵達巴黎。在巴黎逗留5天后,到達法國的一個小縣城蒙達尼,正式開始了勤工儉學生活。在激情澎湃的日子里,他們兩個各自交換詩作,表達彼此的愛戀,表達對革命的向往。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國蒙達尼正式結婚。這雖然是個簡單的婚禮,卻轟動了蒙達尼全城。看熱鬧和祝賀的人們不僅有留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同學,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蒙達尼人。 其結婚照為二人捧著一本打開的馬克思主義《資本論》。照片表明他們的結合,不僅僅是男女之間愛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革命理想事業上的同盟,同舟共濟。婚禮上,二人還將戀愛過程中互贈的詩作編印成書,題為《向上同盟》,分贈給大家。隨后,人們把他們的結合稱為“向蔡同盟”。
在國內的毛澤東聞知此訊極為高興,十分贊賞他們自由戀愛的行為,認為這是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他于1920年11月26日致留法學友羅學瓚的信中說:“以資本主義做基礎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絕對要不得的事,在理論上是以法律保護最不合理的強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戀愛……我聽得‘向蔡同盟’的事,為之一喜,向蔡已經打破了‘怕’,實行不要婚姻,我們正好奉向蔡做首領,組成一個‘拒婚同盟’。” 后來,毛澤東與楊開慧、李富春與蔡暢等的結合,就是“向蔡同盟”之后的又一支浪漫曲。
留法期間,蔡和森與向警予致力于俄國十月革命經驗與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蔡和森與毛澤東、陳獨秀等保持通信聯系,信中第一個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并系統闡述了有關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組織原則。他還與向警予、周恩來、趙世炎、鄧小平、李富春等一起籌建中國共產黨旅歐的早期組織,是黨的創始人之一。
1921年年底,旅法的蔡和森等人因參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法國當局遣送回國。不久,已懷孕的向警予也回到上海。回國后,他們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最早的一對夫妻黨員。在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蔡和森當選為中央委員,向警予則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時,蔡和森還擔任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向警予擔任中央婦女部第一任部長。夫妻倆都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
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歲月里,蔡和森與向警予共生有一女一子:蔡妮、蔡博。1922年4月1日,向警予在上海生下第一個孩子妮妮。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孩子被母親送回湖南,住在長沙五舅向仙良家。1924年5月,向警予再次懷孕,和蔡和森一同回到湖南老家探親。5月25日,向警予在湘雅醫院生下兒子博博。出生不到1個月,就由蔡和森的姐姐蔡慶熙哺養。這兩個孩子都被譽為“向蔡同盟”的結晶。
生活夫妻“同盟”不再,革命理想同盟猶存
在向警予身上閃爍著新女性對新社會的強烈追求。革命和偉大的女性這兩個顯著的特點,交織出向警予短暫生命旅程的主旋律。這追求,不但表現在她對自由婚姻和美好愛情的向往,同時也表現在她對破裂婚姻和感情正視的態度。在幾十年前,他們敢于自由戀愛結婚尚為新潮,為眾多國人不齒;而后又敢于打碎死亡婚姻,更是驚世駭俗。
由于生活習性的不合等原因,1926年,向警予與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夫妻“同盟”雖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卻猶在。后來,蔡和森得知向警予被捕后,想方設法去營救。特別是驚聞向警予犧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傳》以悼念。他在傳末寫道:“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你是中國無產階級永遠的愛人!”
1927年4月,蔡和森、向警予的兩個兒女在長沙最后一次見到了媽媽。這次見面好在蔡父蔡母的張羅下,一家人上照相館拍攝了一張合影,算是唯一的“全家福”。在這張照片上,不常見到媽媽的兒子蔡博很不自然地站在媽媽向警予懷前。向警予到武漢后,在緊張激烈的階級搏斗中,這位心中裝著中國革命解放大業的母親還給兒女們寫了幾首充滿母愛柔情的兒歌,其中的一首這樣說:“希望你像小鳥一樣,在自由的天空飛翔,在沒有剝削的社會成長!”
1928年3月20日,留在武漢組織并參加地下斗爭的向警予不幸被捕。敵人三番五次對她審訊和毒打,但她堅貞不屈,對于黨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和優秀品質。在全世界無產者的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向警予被殘酷殺害,年僅33歲。
三年后,蔡和森在香港參加海員工會的一次重要會議時,不幸被叛徒顧順章認出而遭到反動派的逮捕。6月12日,港英當局引渡給廣東國民黨反動政府。在獄中, 蔡和森受盡各種酷刑,但他橫眉冷對,堅貞不屈。不幸于8月4日,在廣州英勇就義,時年僅36歲。
1980年5月,許德珩同志在紀念向警予烈士殉難五十二周年所作的《調寄臨江仙》一詞中說:“向蔡同盟稱盛事,婦女解放當先;丹心一片憶從前,豪情驚世界,革命鬧翻天。五十年后悼先烈,拋頭廬灑熱血;為人民斗志彌堅,精誠貫日月,烈士萬千年。”
有意思的是,時年90高齡的許德珩還在詞末作“向蔡同盟”注解:“五四運動后,婦女解放運動極為高漲,向警予、蔡和森二同志亦極為提倡。他們二人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因提倡婦女解放,不稱為結婚而稱為‘向蔡同盟’。此亦當時大可紀念之盛事也,故記之于此。”
蔡和森,雙姓蔡林,字澤膺,學名彬。1895年3月30日誕生在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一個職員的家庭里。4歲時,蔡和森隨母親葛健豪回到老家湖南雙峰縣永豐鎮。
向警予與蔡和森是同年出生,只少5個月零4天,即1895年9月4日出生在湘西溆浦縣城一個商人的家庭里。向警予屬土家族,原名俊賢,乳名“九九”。
蔡和森與向警予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向蔡同盟”的筆名——振宇。蔡和森主編《向導》周報期間,他們曾經常一起用這個名字在周報上發表評論文章。振宇,即“警予”的諧音。
愛情與理想揚帆起航,締結向蔡同盟正當時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 毛澤東在長沙的摯友便是蔡和森與向警予。1912年春,向警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兩年后,轉學至長沙私立周南女校,與蔡暢同學。通過蔡暢結識了蔡和森與毛澤東等進步青年,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16年向警予在周南女校畢業后回溆浦老家,打破當時“ 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新式學堂任校長,試圖走教育救國之路。她在校內要求女生放腳,親自為她們解開裹腳布,并向其父母作動員,開女子放腳的先河。
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等在湖南長沙劉家臺子蔡家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不久, 蔡和森受學會委托,前往北京聯系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事宜。毛澤東等也相繼去了北京。向警予得到消息,很想跟他們干一番“真事業”。于是,她也來到北京,先拜訪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再赴河北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會晤了蔡和森,二人加深了友誼。
1919年7月,向警予應蔡和森妹妹蔡暢之邀,離開溆浦,赴長沙發起女子赴法勤工儉學行動,并加入毛澤東、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學會”,成為第一個女會員。12月25日,蔡和森、向警予、蔡暢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遠涉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于是,“向蔡同盟”的愛情之舟揚帆啟航了。
在漫長的航行船上,在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的研究學習當中,在你爭我論的雄辯里,共同的革命理想,使蔡和森和向警予兩顆青春火熱的心,砰然跳動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從此,蔡和森和向警予開始了戀愛。經過35個晝夜的海上航行,他們于2月2日抵達巴黎。在巴黎逗留5天后,到達法國的一個小縣城蒙達尼,正式開始了勤工儉學生活。在激情澎湃的日子里,他們兩個各自交換詩作,表達彼此的愛戀,表達對革命的向往。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國蒙達尼正式結婚。這雖然是個簡單的婚禮,卻轟動了蒙達尼全城。看熱鬧和祝賀的人們不僅有留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同學,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蒙達尼人。 其結婚照為二人捧著一本打開的馬克思主義《資本論》。照片表明他們的結合,不僅僅是男女之間愛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革命理想事業上的同盟,同舟共濟。婚禮上,二人還將戀愛過程中互贈的詩作編印成書,題為《向上同盟》,分贈給大家。隨后,人們把他們的結合稱為“向蔡同盟”。
在國內的毛澤東聞知此訊極為高興,十分贊賞他們自由戀愛的行為,認為這是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他于1920年11月26日致留法學友羅學瓚的信中說:“以資本主義做基礎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絕對要不得的事,在理論上是以法律保護最不合理的強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戀愛……我聽得‘向蔡同盟’的事,為之一喜,向蔡已經打破了‘怕’,實行不要婚姻,我們正好奉向蔡做首領,組成一個‘拒婚同盟’。” 后來,毛澤東與楊開慧、李富春與蔡暢等的結合,就是“向蔡同盟”之后的又一支浪漫曲。
留法期間,蔡和森與向警予致力于俄國十月革命經驗與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蔡和森與毛澤東、陳獨秀等保持通信聯系,信中第一個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并系統闡述了有關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組織原則。他還與向警予、周恩來、趙世炎、鄧小平、李富春等一起籌建中國共產黨旅歐的早期組織,是黨的創始人之一。
1921年年底,旅法的蔡和森等人因參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法國當局遣送回國。不久,已懷孕的向警予也回到上海。回國后,他們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最早的一對夫妻黨員。在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蔡和森當選為中央委員,向警予則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時,蔡和森還擔任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向警予擔任中央婦女部第一任部長。夫妻倆都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
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歲月里,蔡和森與向警予共生有一女一子:蔡妮、蔡博。1922年4月1日,向警予在上海生下第一個孩子妮妮。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孩子被母親送回湖南,住在長沙五舅向仙良家。1924年5月,向警予再次懷孕,和蔡和森一同回到湖南老家探親。5月25日,向警予在湘雅醫院生下兒子博博。出生不到1個月,就由蔡和森的姐姐蔡慶熙哺養。這兩個孩子都被譽為“向蔡同盟”的結晶。
生活夫妻“同盟”不再,革命理想同盟猶存
在向警予身上閃爍著新女性對新社會的強烈追求。革命和偉大的女性這兩個顯著的特點,交織出向警予短暫生命旅程的主旋律。這追求,不但表現在她對自由婚姻和美好愛情的向往,同時也表現在她對破裂婚姻和感情正視的態度。在幾十年前,他們敢于自由戀愛結婚尚為新潮,為眾多國人不齒;而后又敢于打碎死亡婚姻,更是驚世駭俗。
由于生活習性的不合等原因,1926年,向警予與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夫妻“同盟”雖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卻猶在。后來,蔡和森得知向警予被捕后,想方設法去營救。特別是驚聞向警予犧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傳》以悼念。他在傳末寫道:“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你是中國無產階級永遠的愛人!”
1927年4月,蔡和森、向警予的兩個兒女在長沙最后一次見到了媽媽。這次見面好在蔡父蔡母的張羅下,一家人上照相館拍攝了一張合影,算是唯一的“全家福”。在這張照片上,不常見到媽媽的兒子蔡博很不自然地站在媽媽向警予懷前。向警予到武漢后,在緊張激烈的階級搏斗中,這位心中裝著中國革命解放大業的母親還給兒女們寫了幾首充滿母愛柔情的兒歌,其中的一首這樣說:“希望你像小鳥一樣,在自由的天空飛翔,在沒有剝削的社會成長!”
1928年3月20日,留在武漢組織并參加地下斗爭的向警予不幸被捕。敵人三番五次對她審訊和毒打,但她堅貞不屈,對于黨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和優秀品質。在全世界無產者的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向警予被殘酷殺害,年僅33歲。
三年后,蔡和森在香港參加海員工會的一次重要會議時,不幸被叛徒顧順章認出而遭到反動派的逮捕。6月12日,港英當局引渡給廣東國民黨反動政府。在獄中, 蔡和森受盡各種酷刑,但他橫眉冷對,堅貞不屈。不幸于8月4日,在廣州英勇就義,時年僅36歲。
1980年5月,許德珩同志在紀念向警予烈士殉難五十二周年所作的《調寄臨江仙》一詞中說:“向蔡同盟稱盛事,婦女解放當先;丹心一片憶從前,豪情驚世界,革命鬧翻天。五十年后悼先烈,拋頭廬灑熱血;為人民斗志彌堅,精誠貫日月,烈士萬千年。”
有意思的是,時年90高齡的許德珩還在詞末作“向蔡同盟”注解:“五四運動后,婦女解放運動極為高漲,向警予、蔡和森二同志亦極為提倡。他們二人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因提倡婦女解放,不稱為結婚而稱為‘向蔡同盟’。此亦當時大可紀念之盛事也,故記之于此。”
上一篇: 蔡濟黃 | 下一篇: 陳松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