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ān] [ㄢˉ]
鄭碼:WDZM,U:5B89,GBK:B0B2
部首筆畫數:3畫 , 筆畫數:6,部首:宀,筆順編號:445531
參考詞匯:
quiet clam safe set peaceful tranquil be satisfied secure
危
〈形〉
(會意。從“女”在“宀”下,表示無危險。本義:安定,安全,安穩)
同本義
安,定也。――《爾雅》
共給之為安。――《莊子·天地》
好和不爭曰安。――《周書·謚法》
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辭下》
居安思危。――《左傳·襄公十一年》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寢。――宋·蘇洵《六國論》
謝莊遂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安睡,安寢,安抵(平安地抵達),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穩穩)
⒈平靜,穩定:平~ 。 ~定團結。
⒉使平靜,使穩定:~慰。~民。
⒊處理,放置,裝設:~排。~置。~裝。~機器人。
⒋存著,懷著:~心賴賬。
⒌治理:治~。~天下。
⒍疑問詞。哪里?怎么:而今~在?~能見死不救?
⒎電流強度單位名稱,安培的簡稱,代號A。
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安字的解釋:
1、安穩、安定、安全。
2、安逸、安樂。
3、安心。
4、安放、設置(后起意義)。
5、疑問代詞。a、什么,什么地方;b、怎么,哪里。
《康熙字典》中的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從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謚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又安期,安平,俱復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為安州。 又葉烏前切,音煙。【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葉於眞切,音因。【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
考證:〔【賈誼·治安策】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謹照原書改前漢賈誼傳。
安詳(安步當車)
安全(安而不忘為)
習慣于(安常處順)
安置(安家樂業)
安定(安民告示)
穩固(安如泰山)
表示疑問(安能)
(中醫詞典)
安
①安定寧靜。《素問·上古天真論》:“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②安適,舒服。《素問·至真要大論》:“胸脅胃脘不安。”
③安和調順。《素問·瘧論》:“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
④病勢衰減。《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⑤行。《靈樞·根結》:“樞折即骨絲而不安于地。”
⑥安全,平安。《素問·靈蘭秘典論》:“故主明則下安。”
⑦為何。《素問·脈要精微論》:“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⑧何處,哪里。《素問·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⑨什么,何。《素問·咳論》:“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⑩怎么。《素問·示從容論》:“又安足以明之。”
鄭碼:WDZM,U:5B89,GBK:B0B2
部首筆畫數:3畫 , 筆畫數:6,部首:宀,筆順編號:445531
參考詞匯:
quiet clam safe set peaceful tranquil be satisfied secure
危
〈形〉
(會意。從“女”在“宀”下,表示無危險。本義:安定,安全,安穩)
同本義
安,定也。――《爾雅》
共給之為安。――《莊子·天地》
好和不爭曰安。――《周書·謚法》
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辭下》
居安思危。――《左傳·襄公十一年》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寢。――宋·蘇洵《六國論》
謝莊遂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安睡,安寢,安抵(平安地抵達),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穩穩)
⒈平靜,穩定:平~ 。 ~定團結。
⒉使平靜,使穩定:~慰。~民。
⒊處理,放置,裝設:~排。~置。~裝。~機器人。
⒋存著,懷著:~心賴賬。
⒌治理:治~。~天下。
⒍疑問詞。哪里?怎么:而今~在?~能見死不救?
⒎電流強度單位名稱,安培的簡稱,代號A。
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安字的解釋:
1、安穩、安定、安全。
2、安逸、安樂。
3、安心。
4、安放、設置(后起意義)。
5、疑問代詞。a、什么,什么地方;b、怎么,哪里。
《康熙字典》中的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從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謚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又安期,安平,俱復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為安州。 又葉烏前切,音煙。【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葉於眞切,音因。【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
考證:〔【賈誼·治安策】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謹照原書改前漢賈誼傳。
安詳(安步當車)
安全(安而不忘為)
習慣于(安常處順)
安置(安家樂業)
安定(安民告示)
穩固(安如泰山)
表示疑問(安能)
(中醫詞典)
安
①安定寧靜。《素問·上古天真論》:“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②安適,舒服。《素問·至真要大論》:“胸脅胃脘不安。”
③安和調順。《素問·瘧論》:“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
④病勢衰減。《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⑤行。《靈樞·根結》:“樞折即骨絲而不安于地。”
⑥安全,平安。《素問·靈蘭秘典論》:“故主明則下安。”
⑦為何。《素問·脈要精微論》:“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⑧何處,哪里。《素問·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⑨什么,何。《素問·咳論》:“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⑩怎么。《素問·示從容論》:“又安足以明之。”
上一篇: 哀長吉 | 下一篇: 安鴻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