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六)古詩賞析
【注釋】
①挽弓:拉弓。
②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③長箭。
④擒:捉拿。
⑤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⑥列國:各國。
⑦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⑧茍:如果。
⑨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⑩豈:難道。
②強:指堅硬的弓。拉這種弓要用很大力氣,但射的遠。
③長箭。
④擒:捉拿。
⑤亦有限:也應該有個限度。
⑥列國:各國。
⑦自有疆:本來應該有個疆界。
⑧茍:如果。
⑨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⑩豈:難道。
【譯文】
用弓就要用堅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長箭。要射敵人,先要射敵人的馬。要抓敵人,先得抓敵人的首領。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賞析】
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后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斗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后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里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里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里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斗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稱《后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于吐蕃,安祿山構禍于契丹,于是征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征,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這里選的是第六首。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杜詩詳注》云:\\\"為當時黷武而嘆也。張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申明不必濫殺之故。\\\"
這首詩的語體\\\"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杜詩說》)。
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說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斗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后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里說,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說出”。
從藝術構思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說:“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里說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里說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寫邊疆戰斗生活的。唐人寫邊塞詩常以\\\"塞\\\"為題。杜甫寫有《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稱《后出塞》。天寶末年,邊將哥舒翰貪功于吐蕃,安祿山構禍于契丹,于是征調半天下。巨大的戰爭災難和負擔落到了人民的頭上。《前出塞》通過集中描寫一個戰士戍邊十年的過程,反映了唐王朝發動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策。這組詩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抓住人物特征,著重心理刻劃,結構緊湊,層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這里選的是第六首。詩中既表達了反對窮兵黷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過政治手段解決邊疆問題的主張。《杜詩詳注》云:\\\"為當時黷武而嘆也。張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興語,下四句申明不必濫殺之故。\\\"
這首詩的語體\\\"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杜詩說》)。
網友關注
- 南林張園
- 與帥干駕閣宗叔
- 題高氏煙雨館
- 斬偶行
- 招石希孟朝飯
- 題吳門顏氏敬享亭石記
- 賣鏡
- 邑圃池上
- 五更
- 上習庵陳先生
- 題黃巖夏氏曉山亭詩卷
- 囧是……
- 二禽方戲贈難弟·歸歸歸
- 弟子規
- 甲辰歲朝把筆
- 拜范文正公祠
- 買硯碑
- 江灣僧舍水石芭蕉
- 送朱支倉試刑法科
- 初冬客中見小春海棠
- 曲澗
- 九里松馬上作
- 庚辰除夕
- 辛巳除夕
- 何氏書堂
- 及書六考喜效白體
- 題水仙
- 種水芭蕉
- 游金精次韻
- 早春牡丹
- 題趙大年小影
- 夜泊法忍寺
- 詠史贈王侍御
- 問梅寄賈秋壑先生
- 食雪
- 十日同憲僚登高
- 里中康節庵畫墨梅求詩因述本末以示之
- 重賦暨邑池亭
- 安吉州賦牡丹
- 墻頭花
- 高渭南席上燭照牡丹
- 寄湯帳干
- 夜飲歸戲作
- 臨安客中
- 古劍詞
- 題玉川月蝕詩后
- 送馬上嬌圖與秋壑監丞
- 康不領此詩又有許梅谷者仍求再賦長律
- 謝徐正十一兄惠牡丹顏帖
- 登普滿塔
- 王翠巖寫竹求詩
- 題墨蘭圖
- 贈術者
- 折枝
- 贈筆工吳升
- 觀博陽山火
- 見與不見
- 讀元勇雪溪先生墓銘
- 山行晚歸
- 必大弟赴新城簿
- 厖蚓圖
- 和帑院叔
- 為倉使吳荊溪先生壽
- 鴻禧觀次高橫槎韻
- 送放生池碑
- 天平方丈梅下見持要舊題
- 仲弟借書持要不謹護有損為之覆背葺還
- 萬壽寺避暑讀書
- 拜掃易齋先生墓
- 題照禪師道場
- 江樓遲客
- 尤美亭
- 養鸂鶒
- 文宣公祠宇新成
- 經過
- 種石菖蒲
- 憲使陳習庵先生除司業
- 詩談
- 九三月丹
- 秋壑納室慶席諸友分韻
- 客中思家
精品推薦
- 和碩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9℃
- 天門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21℃
- 雜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1℃
- 海晏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5℃
- 廣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6/15℃
- 文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1/20℃
- 果洛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0℃
- 天山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鄯善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15℃
- 民和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