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蕝
jué ? ㄐㄩㄝˊ
◎ 古代朝會時表示位次的茅束:“置茅蕝,設望表。”
◎ 標志。
◎ 古書上說的一種水草。
◎ 古代行泥路的用具。
◎ 一種攔水捕魚的器具:“帆邊漁蕝浪,木末酒旗風。”
漢語字典
[①][jué][zuì]
[《廣韻》子悅切,入薛,精。]
[《廣韻》子芮切,去祭,精。]
“蕞2”的被通假字。
(1)古代演習朝會禮儀時束茅立于地以標位次。《國語·晉語八》:“置茅蕝,設望表。”韋昭注:“置,立也。蕝,謂束茅而立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爲緜蕞”司馬貞索隱引漢賈逵曰:“束茅以表位爲蕝。”后因以指位置或標志。
(2)樹立;標示。
(3)小貌。
(4)水草名。
(5)浮子,魚漂。
[②][qiāo]
通“橇1”。
古代在泥地上行駛的一種交通工具。
音韻參考
[廣 韻]:子芮切,去13祭,zuì,蟹合三去祭A精
[平水韻]:入聲九屑
[粵 語]:zyut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蕝; 康熙筆畫:18; 頁碼:頁1058第14【唐韻】子悅切【集韻】租悅切,??音撮。【晉語】楚爲荊蠻置茅蕝。【註】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酒。 又通蕞。【前漢·叔孫通傳】與其弟子百餘人爲綿蕞。【師古註】蕞同蕝。 又【纂文】蕝,今纂字。又祖芮切,音橇。【唐韻古音】引《史記·夏本紀》泥行乗。註:徐廣曰:他書或作蕝。索隱曰:蕝音子芮反。 又【六書正譌】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