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鬯
基本解釋
(1).《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王弼 注:“匕,所以載鼎實;鬯,香酒。奉宗廟之盛也。”后因代指宗廟祭祀。 南朝 陳 徐陵 《皇太子臨辟雍頌》:“皇太子耀彼重離,光茲匕鬯,儀以天文,化成天下。” 唐 陳子昂 《大周受命頌》:“臣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嗣武,以主匕鬯,豈不宜乎!” 清 劉巖 《贈人》詩:“匕鬯茍不隳,何妨驚百里。”
(2).泛指飲食用具。 清 曹寅 《聞靜夫傷臂口占二詩慰之》之一:“偶然成缺陷,匕鬯改前持。”
成語(Idiom):匕鬯
發音(Pronunciation):bǐ ch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或文章的用詞華麗,內容辭藻華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匕鬯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匕”是指小匕首,而“鬯”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一種香料。匕鬯形容言辭或文章的用詞華麗,內容辭藻華美,引申為形容文辭華麗,詞藻華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匕鬯一詞常用于文學創作和文藝評論中,用以形容作品的文字華麗,修辭華美,形象生動,給人以美的享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匕鬯一詞最早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故事中,魯周公因為賢明善政,使得周國的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有一次,周公巡視百姓,看到一個老婦人正在用一種香料熏香,周公問她為何如此,老婦人回答:“祭祀時用香料,可以使神靈降臨,百姓生活幸福。”周公聽后感慨萬分,認為老婦人的話如同匕首和鬯,令人頓感心曠神怡。從此以后,匕鬯就成為形容文章華麗辭藻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的用詞華麗,辭藻華美,真可謂是匕鬯之作。
2. 他的演講詞藻華美,修辭手法嫻熟,堪稱匕鬯之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匕首”和“鬯”這兩個形象進行聯想,想象文章的用詞如同匕首一樣尖銳,而內容如同鬯一樣香氣撲鼻,使得讀者心曠神怡,留下深刻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匕鬯意義相近的成語,如“辭章醇美”、“文采飛揚”等,以拓寬詞匯積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的作文用詞很匕鬯,老師給了我很高的評分。
2. 初中生:這篇課文的語言很匕鬯,讓人讀起來很有意境。
3. 高中生:他的演講詞藻華美,堪稱匕鬯之辭,深深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4. 大學生:這本小說的文字華麗,辭藻華美,被譽為當代文學界的匕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