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瞀
成語(Idiom):昧瞀(mèi mò)
發音(Pronunciation):mèi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事物的真相或內在實質不了解或不清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昧瞀是由“昧”和“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昧的意思是不明白、不清楚,瞀的意思是瞎眼、看不見。合在一起表示對事物的真相或內在實質不了解或不清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對某個事物或情況缺乏了解或清楚認識的狀態,也可以用來批評某人對某個問題的無知或愚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昧瞀這個成語源于《史記·李斯列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秦始皇時期,李斯對于各國的情況非常了解,而丞相李斯的兒子李嚴卻對國家大事一無所知。有一天,李斯為了考察兒子的才能,問他對于各國的情況是否了解,李嚴卻答不上來。李斯非常生氣地說:“你連這些都不了解,簡直是昧瞀天下!”從此,昧瞀這個成語就流傳下來,用來形容對事物不了解或不清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昧瞀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動詞組成的,形容對事物不了解或不清楚的狀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昧瞀了,所以才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2. 學習要積極主動,不能昧瞀了自己的不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昧瞀”與“瞎眼”聯想起來,瞎眼即看不見,表示對事物不了解或不清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了解和認識相關的成語,例如“明察秋毫”、“洞若觀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7-12歲):我對于這個問題昧瞀了,需要多請教老師才能明白。
初中生(13-15歲):他昧瞀了自己的不足,沒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
高中生(16-18歲):政治課上,老師問了很多問題,但我昧瞀了很多,需要加強學習。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里,我們不能昧瞀自己的學業,要努力追求知識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