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帳
基本解釋
亦作“ 討賬 ”。1.催還欠賬。《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王定 討帳,不覺三月有餘,三萬銀帳,都收完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這討帳的朋友要去尋他,他總給他一個不見。” 樊增祥 《批胡老四呈詞》:“爾壻 樊順興 如果與 田三信 毫無首尾,豈能屢至 山西 討賬?”
(2).喻要求報答。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沒出息的干部,不愛做教育工作,就向群眾討帳。我給你分了地,你還不響應我的號召嗎?”
近義詞
討債、追債、索債
成語(Idiom):討帳 (tǎo zhàng)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zh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追討欠債或報復仇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追討債務或向仇敵報仇雪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追討債務或報復仇敵的情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帳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中。在古代,債務問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欠債者不履行還債義務會被人們視為不誠信、無恥的行為。因此,追討債務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務。而報復仇敵也是古代社會中常見的行為,人們追求公平和正義,尤其是對于仇敵的傷害。因此,討帳這個成語就形成了,用來形容追討債務或報復仇敵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表示追討債務或報復仇敵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討帳,直到債務全部清償。
2. 他們聯合起來討帳,向仇敵進行報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討帳這個成語與追討債務或報復仇敵的情境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圖像。例如,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追趕一個欠債人,或者一個人向仇敵報復的場景。這樣的圖像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債務問題和報復行為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他與討帳相關的成語。此外,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故事,了解更多有趣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討帳,把我的玩具還給我!
2. 初中生:他們討帳,向欠債人追討債務。
3. 高中生:他們決心討帳,向仇敵報復他們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