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牘
成語(Idiom):篇牘(piān dú)
發音(Pronunciation):piān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篇牘是指文書、文章的意思,也常用來形容文章的數量或規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篇牘一詞源于古代文書的計數單位,用來表示文書的數量或規模。篇指的是文章的數量,牘指的是文書的紙張。因此,篇牘常用來形容文章的多少或規模的大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篇牘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文章的數量多少,可以用于贊美文學作品的豐富或者批評文章的冗長。同時,也可以用于形容工作量大的文書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篇牘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文王》中的《文王篇牘》一篇中。文王篇牘是一篇贊頌周文王的文章,篇牘在這里指的是文王的文書,表達了對文王的贊美和敬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篇牘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詞組成,沒有動詞或形容詞修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寫了很多篇牘,為了爭取更多的機會。
2. 這篇牘的內容豐富,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的深思熟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篇牘的發音“piān dú”與“片讀”進行聯想,表示大量閱讀的片段。也可以將篇牘的意思與紙張的牘聯想在一起,表示大量的文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文學創作相關的成語,如“文采飛揚”、“文不加點”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篇牘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寫了一篇牘,表達了我對爸爸媽媽的感謝之情。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牘,介紹自己的暑假生活。
3. 高中生(16-18歲):我讀了很多篇牘,提高了我的寫作水平。
4. 大學生(19-22歲):我寫了一篇牘,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獲得了同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