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洪
基本解釋
暴發大水。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 唐 陸禋 《續水經》嘗言,蛇雉遺卵于地,千年而生蛟龍屬……其蛟破殻之日,害于一方,洪水飄蕩, 吳 人謂之發洪。” 宋 蘇軾 《杭州上執政書》:“去年 浙 中冬雷發洪, 太湖 水溢。”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吳興 水多於山間暴下,其色殷紅,禾苗浸者盡死,謂之‘發洪’?!?趙樹理 《實干家潘永?!罚骸?沁河 上過渡的習慣,夏秋二季用船,冬天冰凍以后至春天發洪之前用橋。”
成語(Idiom):發洪
發音(Pronunciation):fā h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很多人或事物同時出現,如洪水般涌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洪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動詞“發”和名詞“洪”組成。它的基本含義是指很多人或事物同時出現,如洪水般涌來。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種大規模的、快速的、不可抗拒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洪通常用來形容人群或事件的數量眾多、規模龐大、勢不可擋。它可以用于描述人潮涌動、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突然爆發的事件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洪水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次大洪水泛濫成災,水勢洶涌,無數人和動物都被卷入洪水之中,形成了一幅壯觀的景象。后來,人們用“發洪”來形容人群或事物的數量眾多、規模龐大、勢不可擋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人潮如洪,涌向展覽館。
2. 抗議活動中,人們發洪般地涌上街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發洪”與大水泛濫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人群或事物如洪水般涌來的情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發洪”意義相近的成語,如“人山人?!?、“如潮涌來”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運動會上,同學們發洪一樣涌向終點線。
2. 初中生:暑假時,游客們如洪水般涌入旅游景點。
3. 高中生:音樂會門票一開售,粉絲們發洪般地搶購。
這個學習指南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發洪”這個成語的含義、用法和起源,同時提供了記憶技巧和延伸學習的建議,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和拓展自己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