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尋
成語(Idiom):自尋(zì xún)
發音(Pronunciation):zì x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自己尋找、自己追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自尋指的是主動去尋找或追求某種東西,不依賴他人或外部條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主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不依賴他人的幫助或外部條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史書記載,漢朝時期,有一位名叫平津侯的大臣,他非常勤奮好學,時常自己去尋找各種書籍學習。有一次,他聽說有一本非常珍貴的書籍,他決定親自去尋找。他不依賴他人的幫助,自己尋找到了這本書籍,從而獲得了更多的知識。自此以后,人們用“自尋”來形容一個人主動去尋找或追求某種東西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自尋屬于“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自”為動詞,表示主動行為,“尋”為賓語,表示尋找或追求的對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愿依賴他人,自尋出路。
2. 她自尋幸福,不再依賴別人的關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自尋”這個成語與自己主動尋找東西的意圖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迷宮中尋找出路的場景,強調自己主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主動追求相關的成語,如“自求多福”、“自力更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自尋知識,努力學習。
2. 初中生:他不依賴他人,自尋機會參加比賽。
3. 高中生:她自尋出路,不再依賴家人的經濟支持。
4. 大學生:我要自尋人生的意義,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