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
基本解釋
(1).指子女。《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宋 曾鞏 《名教》:“使者亦言: 蜀 人有事於中州,其父家居,不能自存者。天子驚嘆,於是詔書遂下,稱人子之義。”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夢幻·許昌》:“ 許昌 實不曾弒母,毒殺其母者,乃惡妻也。 昌 從外歸,一知消息,即當黜妻首官正罪。乃以情愛難割,含糊隱忍,猶同枕席,尚得為人子乎?” 臧克家 《“五四”以來新詩發展的一個輪廓》:“他以人子的身份和真實的情感歌頌了以自己的乳汁養育了別人的‘ 大堰河 ’。”
(2). 耶穌 的自稱。 茅盾 《耶穌之死》:“﹝ 耶穌 ﹞喚他們道:‘現在你們照舊去安歇睡覺罷,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里了。’”
(3).指稱 耶穌 。 巴金 《將軍》:“人子都會受這些苦,但他要復活。我們人是不能夠復活的。”參見“ 人之子 ”。
成語(Idiom):人子(rén zǐ)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兒子,也可用來形容人們的后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子是由“人”和“子”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兒子或后代的意思。在古代,人子常用來指代兒子,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的后代。它還可以用來表示子孫后代的延續,以及對家族的傳承和繁衍的期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子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子孫后代、家族傳承等情境。在現代漢語中,人子的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歷史等領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對于兒子的稱呼。后來,人子逐漸演變成一種用語,用來形容子孫后代、家族傳承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人”和“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子,將來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
2. 這個家族的人子們都非常優秀,代代都有人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人子”這個成語與“兒子”聯系起來,通過類比記憶的方式記住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家族、傳承、后代等相關的成語,如“家傳戶智”、“世代相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我是爸爸媽媽的人子,他們愛我很多。
2. 小學生:我長大后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人子,為家人爭光。
3. 中學生:每個人子都應該為家族的榮譽而努力奮斗。
4. 大學生:作為人子,我們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