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觜
成語(Idiom):蠟觜
發音(Pronunciation):là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說話拗口、吐字不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蠟觜是由“蠟”和“觜”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蠟是一種固態物質,觜指的是鳥類的嘴。蠟觜的基本含義是指人說話拗口、吐字不清,形容口齒不清楚或發音不準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蠟觜多用于形容人說話不清楚或發音不準確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咬字不清、口齒不清楚,或者是某人發音不準確、說話含糊不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蠟觜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據記載,漢代時期,張良被封為丞相后,他在宴會上因為喝酒過多,導致喉嚨發炎,說話變得含糊不清。有人見狀,就用蠟燭蘸上蜂蜜給張良舔喉嚨,希望能夠緩解他的癥狀。然而,張良并沒有因此而改善,依然說話含糊不清。后來,人們就用“蠟觜”來形容張良說話不清楚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蠟觜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喉嚨發炎了,說話變得蠟觜了。
2. 老師的發音很準確,絕對不會蠟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蠟燭和鳥嘴聯想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的嘴巴像蠟燭一樣拗口,說話不清楚,就像鳥類的嘴巴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說話不清楚的成語,比如“咬文嚼字”、“結結巴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我媽媽生病了,她說話變得蠟觜了。
2. 初中生:我的發音一直不準確,老師說我是蠟觜。
3. 高中生:這個演講者講話太拗口,簡直是蠟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