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雜俎
基本解釋
亦作“五雜組”。古樂府名。三言六句,以首句名篇。其詞曰:“五雜俎,岡頭草。往復還,車馬道。不獲已,人將老。”后人仿其作,成為詩體的一種。見 明 馮惟訥 《古詩紀·統論》。 唐 顏真卿 有《三言擬五雜組》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論雜體,則有風人、藁砧、五雜俎。”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雜體詩》:“按詩有雜體:一曰抝體,二曰蜂腰體,三曰斷弦體……十五曰五雜俎體。”
五雜俎(wǔ zá zǔ)
發音:wǔ zá zǔ
基本含義:指雜亂無章、各種各樣的事物混雜在一起。
詳細解釋:五雜俎是由“五”、“雜”、“俎”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五”表示數量,意為“許多”;“雜”表示混雜、雜亂;“俎”是古代祭祀時用來擺放祭品的器具。整個成語的意思是許多雜亂的事物混雜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一種雜亂無章的狀態。
使用場景:常用于形容事物雜亂、無序、混亂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描述人們的思維或行為的混亂。
故事起源:《東觀奏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其中寫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句話后來被人們引申為“五雜俎”,形容各種各樣的事物混雜在一起。這個成語后來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詞語。
成語結構:五雜俎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五”是數詞,表示數量;“雜”是形容詞,表示混雜、雜亂;“俎”是名詞,表示古代祭祀時用來擺放祭品的器具。
例句:
1. 這個房間里的東西擺放得亂七八糟,真是五雜俎。
2. 這篇文章的結構太亂了,像是五雜俎一樣。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祭壇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食物和器具,形成了一幅雜亂無章的畫面,這樣就可以記住五雜俎的意思了。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雜亂無序的成語,如“亂七八糟”、“雜亂無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的書包里東西太多了,像是五雜俎一樣。
初中生:這個房間亂七八糟的,真是五雜俎。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結構太亂了,像是五雜俎一樣,需要重新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