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揭
基本解釋
高舉貌。 唐 韓愈 《元和圣德詩》:“乃以上辛,於郊用牡。除于國南,鱗筍毛簴。廬幕周施,開揭磊砢。”
成語(Idiom):開揭
發音(Pronunciation):kāi ji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揭開、打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開揭是一個由動詞“開”和動詞“揭”組成的成語。它的基本含義是揭開、打開。在使用中,它常常指揭露真相、揭開事物的表面、揭示隱藏的事實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開揭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在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揭開了一個黑幕”或者“揭示了一個丑聞”的說法。在社交場合中,當我們想要揭露某人的真實面目或者揭穿某事的真相時,也可以使用開揭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開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四年》中,原文是:“夫揭竿而起,自則不可止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揭開了竿子,就會自然而然地繼續前進,無法停止。后來,人們引申出了“開揭”的意思,表示揭開事物的表面,揭示事物的真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勇敢地開揭了那個丑陋的事實。
2. 在這次調查中,我們成功地開揭了那個犯罪集團的內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開揭”這個成語與“開門見山”這個成語進行關聯記憶。開門見山表示直接進入主題,沒有拐彎抹角,而開揭表示揭開事物的表面,揭示真相。通過將兩個成語進行對比,可以更容易記住它們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揭露真相相關的成語,如揭秘、揭竿而起等。同時,也可以學習一些與“開”和“揭”相關的成語,如開天辟地、開心果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勇敢開揭自己的錯誤,才能進步。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學會開揭那些不公正的事情,為正義發聲。
3. 高中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就是一次又一次開揭真相的過程。
4. 大學生:作為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我們要學會如何開揭社會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