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遭家不造
發音(Pronunciation):zāo jiā bù z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生活困苦,沒有家庭財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遭家不造這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分別是“遭”、“家”、“不”、“造”。其中,“遭”意為遭受,遭遇;“家”指家庭;“不”表示否定;“造”指創造、建立。整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生活困苦,沒有家庭財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貧窮、家境困難,沒有財產的情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寫作中使用,用來形容某人的貧困狀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遭家不造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下》一書中。故事中,孟子告訴弟子:“夫家貧士,不造于匠人;國貧民,不造于吏。”意思是貧窮的人沒有能力去雇傭工匠,國家貧窮的人沒有能力去雇傭官員。后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貧窮、家境困難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字的成語,結構比較簡單。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遭家不造,一直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2. 她家境貧寒,遭家不造,但她依然努力學習,考上了大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空地上,周圍沒有房屋,表示他沒有家庭財產,生活貧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社會的財富分配和家庭結構的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有一個同學遭家不造,我們要一起幫助他。
2. 初中生:他家庭貧困,遭家不造,但他依然努力學習,取得了好成績。
3. 高中生:貧困并不是遭家不造的借口,只要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