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眼
基本解釋
◎ 對眼 duìyǎn
(1) [cross-eye]∶內(nèi)斜視的通稱。即黑眼球斜向內(nèi)側(cè)的病
(2) [be to one's liking]∶合乎自己的眼光;中意
英文翻譯
1.[口] (合乎自己的眼光; 滿意) to one's liking; to one's taste
詳細解釋
(1).入眼;呈現(xiàn)在眼前。 唐 杜甫 《立春》詩:“ 巫峽 寒江那對眼, 杜陵 遠客不勝悲?!?仇兆鰲 注:“那對眼,謂那堪對眼?!?宋 惠洪 《冷齋夜話·安世高》:“天女以詩戲 少游 曰:‘……聞道詩詞妙天下, 廬山 對眼可無言?’”
(2).投合;中意?!都t樓夢》第六十回:“倘有不對眼的人看見了,又是一番口舌?!?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自從去年架桿子,才想娶個屋里人,可是一直沒看上對眼的。”
(3).“內(nèi)斜視”的通稱。一種眼病。兩眼瞳孔向中間偏斜。也叫對眼兒、斗眼、斗雞眼。
成語(Idiom):對眼
發(fā)音(Pronunciation):duì y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雙方的眼神或目光交匯,互相對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眼是指兩人的目光相對,彼此對視。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默契或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眼常用于形容兩個人在某種情況下的默契或理解。例如,在演奏樂器時,樂隊成員之間的眼神交流可以使他們在沒有言語的情況下協(xié)調(diào)一致。此外,在商務(wù)談判中,雙方的對眼可以傳達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詩人,在一次宴會上與另一位詩人杜甫相遇。當他們的目光交匯時,他們立刻感受到了彼此的才華和理解。這個故事被后人傳頌,并逐漸演變成了成語“對眼”。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對眼”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對”和名詞“眼”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比賽中互相對眼,無需言語就能夠默契配合。
2. 在交流中,我們通過對眼來傳遞信息,而不是用語言。
3. 這對兄弟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默契,他們只需對眼就能夠明白對方的意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梢韵胂髢蓚€人站在對面,他們的眼睛相互對視,形成了“對眼”的場景。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xué)習(xí)更多與目光和眼睛相關(guān)的成語,如“目不轉(zhuǎn)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6-12歲):我和我的好朋友在比賽中對眼,我們互相鼓勵,最后都取得了好成績。
2. 初中生(13-15歲):在排練舞蹈時,我們彼此對眼,能夠準確地把握舞蹈的節(jié)奏和動作。
3. 高中生(16-18歲):在團隊合作中,我們通過對眼來傳遞信號,以便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協(xié)調(diào)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