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徒
基本解釋
(1).諸侯的步兵。《詩·魯頌·閟宮》:“公徒三萬,貝胄朱綅。” 高亨 注:“徒,步兵。每輛兵車隨有徒兵約三十人,兵車千輛有徒兵三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遂逐之。 孟氏 使登西北隅,以望 季氏 。見 叔孫氏 之旌,以告。 孟氏 執 郈昭伯 ,殺之于南門之西,遂伐公徒。”
(2).指鄉勇。 陳璞 《三元里憶辛丑鄉勇殺虜事》詩:“異類人心憤,鄉愚膽戰麤。國殤今共禮,貝胄愧公徒。”
(3).指刑罰。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二折:“孩兒每萬千死罪犯公徒,那廝每情理難容。”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二折:“便教臣身居冢宰為阿保,這一遍公徒也不小。”
成語(Idiom):公徒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共事務的仆人,也比喻為公職人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徒一詞源自古代,意為“公共之仆人”。它用來形容那些為公共事務服務的人員,特別是公職人員。公徒通常指那些為政府、組織或企業工作的人,他們被委托執行特定的任務,為公眾利益服務。這個成語傳達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責任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徒常用于描述政府官員、公務員、工作人員等為公眾利益服務的人。它可以用來表達對公職人員的尊重和稱贊,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盡職盡責的公職人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徒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指在古代宮廷中服侍國君的仆人。后來,這個詞擴展到指公共事務的仆人,也包括現代社會中的公職人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徒是一個形容詞加名詞的結構,其中“公”表示公共的意思,“徒”表示仆人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公徒在處理公共事務時非常認真負責。
2. 她是一名優秀的公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徒”理解為“公共的仆人”,并將其與公職人員的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公徒這個詞感興趣,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官制和宮廷文化,以及現代公共行政和政府機構的運作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爸爸是一名公徒,他每天都要處理很多公共事務。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向那些為人民服務的公徒學習,為社會做出貢獻。
3. 高中生:公徒的責任是為公眾利益服務,他們需要具備高度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公徒,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工作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