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顛唇簸嘴
發音(Pronunciation):diān chún bǒ zu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顛倒嘴唇,簸動嘴巴。形容說話顛三倒四,話不中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顛唇簸嘴是指說話不清楚,語無倫次,不合邏輯,或者說話含混不清,不明確。形容人言語不清晰,思維混亂,無法表達清楚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形容人說話不清楚、思維混亂、言語不連貫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他人的不專業、不負責任的言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主父偃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夫,他在飯桌上說話時,嘴唇顛簸不停,言辭也顛三倒四。有一次,主父偃在吃飯時,顛簸的嘴唇把飯粒簸到了酒杯里,引起了大家的笑聲。從此,人們用“顛唇簸嘴”來形容說話顛三倒四,話不中肯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顛唇簸嘴是由兩個動詞和兩個名詞組成的。顛唇表示嘴唇顛倒、簸動的動作,簸嘴表示嘴巴簸動的動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說話顛唇簸嘴,讓人很難理解他的意思。
2. 這個演講者一直顛唇簸嘴,聽眾都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顛簸的嘴唇”來想象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人說話時,嘴唇顛簸不停,話語不連貫,就像是嘴巴被簸動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言不達意”、“語無倫次”等,來擴展對言語不清楚、思維混亂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回答顛唇簸嘴,老師都聽不懂。
2. 初中生:他的演講顛唇簸嘴,觀眾都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
3. 高中生:她的論述顛唇簸嘴,邏輯混亂,沒有說服力。
4. 大學生:在辯論賽上,他的論證顛唇簸嘴,無法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