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燭
成語(Idiom):畫燭
發音(Pronunciation):huà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燭光照亮畫像,比喻通過觀察外貌來判斷內在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畫燭源自古代繪畫技法,當時人們在畫像時,為了更好地表現細節,常常在一側點燃燭光,將燭光投射在畫像上,以便更好地觀察和繪制。畫燭成語的意義是指通過觀察外貌來判斷內在品質。它告誡人們不能僅僅憑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或事物的好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判斷力不準確,僅憑表面現象就做出了不正確的判斷。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看重外表而忽視內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畫燭的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它的意義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畫燭之親”一詞,意為親自點燃燭光以觀察。這說明畫燭的概念在古代已經存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畫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憑外表就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真是畫燭之見。
2. 別被那個人的外貌所迷惑,不要畫燭自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畫燭的形象與判斷力不準確的情況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黑暗中用燭光照亮一幅畫像,但由于只能看到一部分細節,他對整個畫像的判斷就會不準確。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畫燭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以貌取人”、“見微知著”等,這些成語都和通過外貌來判斷內在品質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看到我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認為我不努力,真是畫燭之見。
2. 初中生:不要只看別人的外表,要用心了解他們的內在品質,不要畫燭自誤。
3. 高中生:在社交場合中,不要只根據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這是一種畫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