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牧
基本解釋
舊時謂治理民眾的君王或地方長官。《陳書·世祖紀》:“朕自居民牧之重,託在王公之上,顧其寡昧,鬱于治道。” 元 陳高 《丁酉歲述懷一百韻》:“奉使為民牧,宣威到海旁。” 明 劉基 《送海寧尹知州之官序》:“天子有民不能徧治,故托之守令。故守令謂之民牧。” 清 唐甄 《潛書·考功》:“身為民牧,藉權以行惠,茍非頑薄之資,其誰不能!”
成語(Idiom):民牧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的統治者或領導者善于治理百姓,保護民眾的生活和利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牧一詞源自《左傳·宣公十年》:“民牧,民之牧也。”指的是國家的統治者或領導者,如同牧人一樣,善于引導和保護民眾,使他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這個成語強調了領導者應該保護民眾的利益,關心民生,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負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領導者善于管理和保護民眾的生活,強調領導者應該關心民生。可以用于贊美政府官員、領導者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牧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這篇古代歷史文獻中。在這個故事中,宣公是一個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他關心民生,為百姓謀福利,因此被稱為“民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真正的民牧,為人民謀福利,讓國家繁榮穩定。
2. 這位領導者非常關心民生,被人們譽為民牧之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民牧”與“民眾的牧人”聯想在一起,形象地表示領導者關心民眾、保護民眾的生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君主的治理理念,學習相關的歷史故事和文獻,深入理解“民牧”的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的班主任是一位民牧,她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名民牧,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3. 高中生:領導者應該是民牧之才,善于引導和保護民眾的權益。
4. 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民牧,我們應該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負責任。
5. 成人:我們希望選出一位民牧之才的領導者,能夠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