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取
成語(Idiom):貌取
發音(Pronunciation):mào q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以外貌為準則來評判一個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貌取”由“貌”和“取”兩個字組成。其中,“貌”指外貌、容貌,“取”指取舍、選擇。整個成語意味著以外貌為標準來評判一個人或事物的好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批評那些只看表面而不注重內在品質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只看重外貌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貌取”最早出現在《晉書·陳寔傳》中。據記載,陳寔是晉朝時期的一位官員,他外貌丑陋,但才華出眾。有一次,陳寔被推薦給晉文帝,晉文帝看到他的外貌非常丑陋,就拒絕了他。陳寔因此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能只憑外貌來評判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為“貌”,謂語為“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以貌取人,從來不關心一個人的內在。
2. 別只看外貌,要學會以才華為標準來評判一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只看別人的外貌,然后用手拿著一個“取舍”的標尺來測量。這樣可以幫助記住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外貌相關的成語,如“貌似強大”、“貌合神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總是以貌取人,不喜歡和長得不好看的人玩。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摒棄以貌取人的觀念,要看重一個人的內在品質。
3. 高中生:社會上有很多人都以貌取人,這是一種膚淺的行為。
4. 大學生:我希望大家能夠摒棄以貌取人的偏見,真正認識一個人的價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