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鶚
基本解釋
《漢書·鄒陽傳》:“臣聞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顏師古 注:“ 孟康 曰:‘鶚,大鵰也。’ 如淳 曰:‘鷙鳥比諸侯,鶚比天子。’鷙擊之鳥,鷹鸇之屬也。鶚自大鳥而鷙者耳,非鵰也。”后用以比喻出類拔萃的鯁直之臣。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推選閲羣材,薦延搜一鶚。” 宋 歐陽修 《送楊辟秀才》詩:“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既又得 楊生 ,群獸出麟角。”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長途馭二龍,崇霄翔一鶚。”
成語(Idiom):一鶚(yī è)
發音(Pronunciation):yī 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個人的眼光犀利,見識高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鶚是由“一”和“鶚”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鶚是一種猛禽,具有銳利的眼神和遠距離視野。一鶚形容一個人的眼光犀利,見識高遠,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未來的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鶚常用于褒義,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和洞察力。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在決策、判斷或預測方面的高明能力。適用于各種正式場合,如演講、寫作、評價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鶚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列是春秋時期的一位賢臣,他擔任過晉國的宰相。有一次,主父列在郊外看到一只鶚飛過,他看了一眼就立刻說出了這只鶚的品種和特點。其他人都驚訝于他的敏銳眼光,從此流傳下來成為成語,用來形容聰明才智出眾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光真是一鶚,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
2. 這位年輕的CEO具有一鶚的眼光,能夠準確預測市場走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鶚與鷹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因為鶚是一種類似于鷹的猛禽。通過鷹的形象,可以聯想到一鶚的含義,即銳利的眼光和高遠的見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眼光、洞察力相關的成語,如“目光如炬”、“洞若觀火”等。同時,也可以了解一些與鷹相關的文化和傳說,了解鷹的特點和象征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眼光就像一鶚一樣,總能發現我們的優點。
2. 初中生:他的眼光真是一鶚,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
3. 高中生:作為一名領導,他的眼光必須像一鶚一樣犀利,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4. 大學生:只有具備一鶚的眼光,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5. 成年人:這位年輕的CEO具有一鶚的眼光,能夠準確預測市場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