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伏
成語(Idiom):翕伏
發音(Pronunciation):xī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低頭俯伏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翕伏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物低頭俯伏的樣子。它通常用來比喻人在受到威脅或壓力時,低下頭來,不敢抬頭或發出聲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翕伏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權威、壓力或困境時的無奈與屈服。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或困境時,沒有勇氣或能力抵抗,只能低頭屈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翕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講述了齊國國君昭公在戰爭中被困,沒有辦法抵抗敵人的攻擊,只能低頭屈服。這個故事形象地描述了翕伏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翕伏由兩個漢字組成,翕和伏。翕表示低下頭俯伏的動作,伏表示人或物俯伏在地的狀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強大的對手,他只能翕伏在地。
2. 在權威面前,他不得不低頭翕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翕伏與“低頭屈服”這個含義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低下頭來,不敢抬頭或發出聲音,這樣就可以記住翕伏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屈膝投降”、“俯首稱臣”等。這些成語都可以用來描述人在面對壓力或困境時的屈服和順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發火了,我們只能翕伏在座位上,不敢說話。
2. 初中生:面對考試的壓力,我感到無助,只能翕伏在書桌前努力學習。
3. 高中生:在家庭的期望面前,我感到壓力很大,只能翕伏在他們的期待下努力奮斗。
4. 大學生:面對社會的競爭,我感到無力抵抗,只能翕伏在求職的壓力下。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