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臺
成語(Idiom):蠟臺
發音(Pronunciation):là t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名聲或事物的聲譽在一段時間內大為下降或受到嚴重損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蠟臺”源于明代小說《西游記》第一百二十九回。蠟臺原指供奉神佛的臺子,因為蠟易熔化,所以引申為名聲易消失的意思。成語“蠟臺”形象地比喻人的名聲或事物的聲譽在一段時間內大為下降或受到嚴重損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名聲或事物的聲譽因某種原因而受到嚴重損害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名譽在某個事件或行為后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也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事物在某個事件或原因下受到了嚴重的質疑或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蠟臺”的故事起源于明代小說《西游記》第一百二十九回。故事中,孫悟空在觀音菩薩的指引下,前往火焰山除妖。在火焰山的頂峰上,孫悟空遇到了火焰山的主宰,火焰山大王。為了欺騙火焰山大王,孫悟空告訴他自己是玉帝派來的天兵天將,火焰山大王非常驚訝而敬畏孫悟空。然而,當火焰山大王知道孫悟空的真實身份后,他的態度立即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對孫悟空非常兇狠。這個故事中的“蠟臺”一詞,形象地比喻了孫悟空名聲的突然下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蠟”和“臺”兩個詞組成,其中,“蠟”指的是易熔化的物質,比喻名聲易消失;“臺”指的是供奉神佛的臺子,比喻名聲高的地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曾是個名聲很好的演員,但因為一次丑聞,現在已經成了蠟臺了。
2. 這家公司的聲譽在最近的丑聞中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可以說已經成了蠟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嘗試將“蠟臺”與易熔化的蠟燭和供奉神佛的臺子聯系起來,形象地理解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名聲很好的人或事物就像一根蠟燭一樣,在某個事件或原因下突然融化,變得毫無聲譽可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西游記》中的故事情節,深入了解“蠟臺”這個成語的起源和使用背景。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聲名狼藉”、“名譽掃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弊行為被老師發現了,名聲成了蠟臺。
2. 初中生:這個明星因為涉嫌吸毒,名聲一下子成了蠟臺。
3. 高中生:他的演講稿被曝光后,名聲變得蠟臺不堪。
4. 大學生:這個公司因為質量問題被曝光,名聲成了蠟臺。
5. 成年人:他的丑聞被媒體大肆報道,名聲徹底成了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