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節
基本解釋
人臣的節操。《孔子家語·致思》:“長事 齊 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漢書·路溫舒傳》:“詔書令公卿選可使 匈奴 者, 溫 舒 上書,愿給廝養,暴骨方外,以盡臣節。”《三國志·魏志·田疇傳》:“今欲奉使展效臣節,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南朝 宋 鮑照 《出自薊北門行》:“時危見臣節,亂世識忠良。” 明 焦竑 《玉堂叢語·行誼》:“往 西涯公 處 劉瑾 、 張永 之際,不可言臣節矣,士惠其私,猶曲貸而與之,幾無是非之心。”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岳王祠聯》:“天章褒臣節,想當年竭力致身,忠孝兼全,萬古精誠光日月。”
成語(Idiom):臣節(chén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chén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忠誠的節操和品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臣節是指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廉潔的品德。它強調了一個人在為國家和君主服務的過程中應該保持高尚的道德和忠誠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臣節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官員或公務員在履行職責時應該具備的品質和態度。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對組織或團隊的忠誠和奉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臣節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場。在古代,官員們被要求對君主忠誠無私,忠于職守,廉潔奉公。這個成語強調了官員應該具備的高尚品德和忠誠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臣節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臣”和“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始終保持著臣節的品質。
2. 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體現了臣節的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臣節的兩個字形象地與忠誠和廉潔這兩個關鍵詞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的官場文化和官員的責任和義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臣節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雷鋒一樣,保持臣節的品質,幫助別人。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發揚臣節的精神,為同學們服務。
3. 高中生:面對誘惑,我要堅守臣節,不受外界的干擾。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志愿者,我要用臣節的態度和行動,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