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鞾
成語(Idiom):脫鞾(tuō quē)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q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擺脫束縛,解脫自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脫鞾是指解開馬鞍的韁繩,讓馬得到自由。引申為擺脫束縛,解脫困境,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擺脫困境,追求自由的情境。也可用于形容人放松心情,不受拘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脫鞾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夫驥,志也。象曰:踧踖而不能去,施脫其鞍,其義則困。”意思是說驥馬志向高遠,但受到了困擾,需要解除束縛才能實現理想。后來,脫鞾逐漸成為形容人追求自由和解脫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為人,謂語為“脫鞾”,表示人主動擺脫束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終于脫鞾了,不再受到家庭的束縛,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
2. 這個國家經歷了長期的戰亂,終于在新的領導下脫鞾了,迎來了和平與繁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馬脫鞍的形象聯系,想象自己擺脫困境,追求自由的場景,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相關成語,如“束縛”、“追求自由”等,擴展對脫鞾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放假的時候能脫鞾,不用寫作業。
2. 初中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都能脫鞾了,可以放松心情了。
3. 高中生:即將畢業的我們終于要脫鞾了,迎接新的挑戰。
4. 大學生:大學畢業后,我想脫鞾去旅行,看看世界的美麗。
5. 成年人:工作很辛苦,但只要努力,總有一天能脫鞾,過上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