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散
成語(Idiom):畔散(pàn sàn)
發音(Pronunciation):pàn s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群或隊伍散開,離開原來的一起,各自散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畔散”源自于古代軍隊行軍時的場景。當軍隊行進到較寬敞的河邊或湖邊時,為了避免擁擠和混亂,軍隊會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規則分散開來,各自站在河邊或湖邊,以便休息和補給。后來,這一行為被引申為人群或隊伍散開,離開原來的一起,各自散去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群或隊伍分散開來,各自散去的情景。也可以用來比喻團隊或群體的分裂、瓦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成語“畔散”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明確記載,但其來源于軍隊行軍時的實際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畔散為形容詞短語,由“畔”和“散”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人群在火災發生后畔散開來,尋找安全的地方。
2. 這個團隊因為內部矛盾而畔散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河邊或湖邊軍隊散去”的場景來記憶成語“畔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群、團隊分散相關的成語,如“四散奔逃”、“離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人群在放學后畔散回家。
2. 初中生(12-15歲):大家在放學后畔散去上各自的興趣班。
3. 高中生(15-18歲):畢業后,同學們畔散到各個城市繼續深造。
4. 大學生(18-22歲):寒假結束后,宿舍里的同學們畔散回到各自的學校。
5. 成年人(22歲以上):公司解散后,同事們畔散到不同的企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