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苔
成語(Idiom):蒼苔
發音(Pronunciation):cāng t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老的廟宇、墓地等地方長滿了青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蒼苔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蒼指的是顏色偏灰綠或灰白的,苔指的是一種生長在濕潤環境中的綠色植物。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古老的廟宇、墓地等地方因久未打理而長滿了青苔,寓意著歲月的流轉和事物的變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古跡、文物等受到時間侵蝕而顯得古老、陳舊的場景。也可以用于比喻某些人或事物因長時間的冷落而變得不起眼、被忽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蒼苔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故事中描述了一個叫孔融的人在拜訪華歆時,看到了華歆家中的庭院長滿了青苔,于是孔融便用“蒼苔”來形容這種景象。這個故事成為了蒼苔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古廟因年久失修,已經長滿了蒼苔。
2. 那座古墓墳頭蒼苔密布,看起來很陳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蒼苔的發音與“蒼臺”相似,可以通過聯想蒼臺上長滿了青苔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古代建筑、文物等相關知識,可以幫助理解蒼苔這個成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庭院里的石頭上長滿了蒼苔。
2. 初中生(13-15歲):這座廟宇已經荒廢多年,墻壁上到處都是蒼苔。
3. 高中生(16-18歲):那個被遺忘的墓地已經長滿了蒼苔,仿佛被世人遺忘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