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烽
基本解釋
亦作“邉烽”。1.邊疆報警的烽火。 唐 沉佺期 《塞北》詩之一:“海氣如秋雨,邊烽似夏云。” 明 梵琦 《居庸關》詩:“渠答自今收戰馬,兜鈴無復置邊烽。”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其有邊烽傳警, 潢池 弄兵,敵國外患之來,羣盜滿山之變。”
(2).指代邊境上的戰事。 南朝 梁 徐悱 《白馬篇》:“聞有邊烽急,飛候至 長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戎昱》:“ 憲宗 時,邊烽累急,大臣議和親。” 明 馮夢龍 《女丈夫·紅拂投主》:“金戈紛逐,鐵馬爭馳,眼觀邉烽四起,指日 西京 累卵危。” 清 顧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宮》詩:“賊馬與邊烽,相將潰 中夏 。”
(3).借指邊疆。《隋書·房陵王勇傳》:“雖北夷猖獗,嘗犯邊烽,今城鎮峻峙,所在嚴固,何待遷配,以致勞擾。”參見“ 邊疆 ”。
成語(Idiom):邊烽(biān fēng)
發音(Pronunciation):biān f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邊境上的烽火。比喻戰爭、沖突不斷的邊界地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邊烽是由“邊”和“烽”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邊指邊界地區,烽指烽火臺,原指邊界地區的烽火,后泛指邊界地區的戰爭、沖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邊烽常用于形容邊境地區的戰亂、沖突,也可用于比喻其他領域中不斷發生的沖突、糾紛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邊烽一詞最早出自唐代杜甫的《戍夜》詩:“邊烽久不滅,戈馬自西東。”該詩描繪了唐朝邊境地區的戰亂景象,以及邊界地區的長期沖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邊疆地區長期處于邊烽狀態,需要加強安全防范。
2. 這個行業競爭激烈,各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像是一場沒有休止的邊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邊烽比喻成邊界地區的烽火,通過將火焰與邊界地區的沖突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邊界地區、戰爭、沖突相關的成語,例如“邊塞風情”、“邊關征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邊烽中的士兵們要保衛我們的國家。
2. 初中生:邊烽地區的戰爭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多困擾。
3. 高中生:邊烽地區的沖突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還帶來了人道主義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