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屐
基本解釋
即伏兔。古代車上部件。《左傳·僖公十五年》“車説其輹” 孔穎達 疏引《子夏易傳》:“輹,車下伏兔也,今人謂之車屐,形如伏兔,以繩縛于軸,因名縛也。”參見“ 伏兔 ”。
成語(Idiom):車屐(chē jī)
發音(Pronunciation):chē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行為或言語舉止足夠輕佻,無法無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車屐原指戲曲演員穿的木屐,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因為要扮演不同角色,所以需要不同的表情、動作和語言。但有些演員在表演中過于夸張,言行輕佻,無法無天,不顧規矩,這就是“車屐”的含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貶義,形容人的言行舉止輕浮、放蕩不羈,不拘禮法,不顧他人感受。可以用來批評那些言語輕佻、舉止不端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張華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晉朝時期,張華曾經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但他的言行舉止輕佻,不拘禮法,被人譏笑為“車屐張華”。從此以后,“車屐”就成為形容人輕佻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車”和“屐”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如同車屐一般,輕浮而不拘禮法。
2. 這個人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車屐,無法無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車屐”與輕佻、不拘禮法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穿著木屐在街上隨意走動,不顧他人感受,從而記住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言行舉止有關的成語,如“言行不一”、“言行一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言行舉止像車屐一樣輕佻,老師常常批評他。
2. 初中生:班里有個同學總是言行輕佻,沒有禮貌,讓人很討厭。
3. 高中生:這個電視節目的主持人言行舉止太過輕佻了,沒有職業道德。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像車屐一樣放蕩不羈。
5. 成年人:作為一個公務員,他的言行舉止應該更加莊重,不能像車屐一樣輕浮。
希望這個關于“車屐”的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