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huà mín chéng sú ㄏㄨㄚˋ ㄇㄧㄣˊ ㄔㄥˊ ㄙㄨˊ化民成俗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風尚。《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宋 曾鞏 《勸學詔》:“夫心無蔽,故施之於己則身治而家齊,推之於人則官脩而政舉,其流及遠,則化民成俗,常必繇之。” 清 曾國藩 《復劉霞仙中丞書》:“前哲化民成俗之道,禮樂并重。” 孫中山 《興中會章程》:“切實講求富國強兵之學,化民成俗之經。”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化民成俗
成語(Idiom):化民成俗
發音(Pronunciation):huà mín chéng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種事物或觀念能夠逐漸為大眾所接受、習以為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化,轉變;民,指人民;成俗,指成為社會的風俗習慣。化民成俗意味著某種事物或觀念由少數人開始,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和接受,最終成為大眾所接受并習以為常的社會風俗習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種觀念、行為或風俗習慣在社會中逐漸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采納的情況。可以用于討論文化變遷、社會進步、價值觀的轉變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位智者,他發現人們生活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規矩和風俗習慣。為了改變這些不良習俗,他開始通過言傳身教,向人們宣傳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經過長期的努力,他成功地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使得這些新的規矩和風俗習慣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并成為社會的常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化民成俗”。其中,“化”表示轉變,“民”表示人民,“成俗”表示成為社會的風俗習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種新的教育理念經過多年的宣傳和實踐,終于化民成俗。
2. 他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對周圍的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逐漸化民成俗。
3. 這個社區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成功地將健康生活方式化民成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化民成俗”拆解成“化民”和“成俗”兩個部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智者通過教育和宣傳的方式,將人民的觀念轉變為社會的風俗習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文化、風俗習慣相關的成語,如“風俗民情”、“習以為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讓愛心化民成俗。
2. 初中生:通過教育的力量,我們可以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讓正能量化民成俗。
3. 高中生: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尊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實現文化的多樣性并使之化民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