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節
成語(Idiom):豺節 (chái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chái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狼虎等兇猛動物的尾巴,比喻邪惡勢力的代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豺節是由“豺”和“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豺是一種兇猛的猛獸,節指尾巴。比喻邪惡勢力的代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壞人、邪惡勢力的代表,多用于文學作品、演講或評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豺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相傳,春秋時期,齊國的宣公在東郊打獵時,遇到一只巨大的豺,他派人去追捕,但無法抓住。宣公命令將豺的尾巴砍下,作為證明他們確實遇到了兇猛的猛獸。后來,“豺節”就成為了比喻邪惡勢力的代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式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惡勢力的頭目就是豺節,必須盡快鏟除。
2. 他的行為舉止完全符合豺節的特點,不值得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豺狼的兇猛形象和尾巴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邪惡勢力的代表就像一只兇猛的豺,而豺的尾巴就是它的象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邪惡勢力相關的成語,比如狐假虎威、狼子野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欺負同學的人就像是學校里的豺節一樣壞。
2. 初中生:他的行為舉止完全符合豺節的特點,我們應該警惕他。
3. 高中生:這個社會上存在著許多豺節,我們要團結起來對抗他們的邪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