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節
成語(Idiom):肢節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手腳,也用來比喻事物的基本部分或關鍵環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肢節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中,原意為人的手腳關節。后來,肢節逐漸被引申為事物的基本部分或關鍵環節,用來形容某個事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肢節常用于描述事物的基本構成或關鍵環節,強調某個部分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可以用于討論工作中的關鍵步驟、學習中的基本知識、團隊合作中的關鍵人員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肢節一詞最早出自《論語》中的一段對話。孔子的學生子罕非常聰明,但他不愿意學習,只想通過自己的才智來獲得成功。孔子告訴他:“肢體尚有肢體之義,況于學乎?”意思是說,就連人的手腳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更何況學習這樣的重要事情呢?這段對話中的肢體一詞逐漸演變為肢節,用來比喻事物的基本部分或關鍵環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肢節為名詞,沒有固定的結構。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論文的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肢節,一定要寫得扎實。
2. 在項目管理中,溝通是肢節之一,必須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協作。
3. 學習的肢節是掌握基礎知識,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建立起更高的知識結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肢節比喻為人的手腳關節,表示事物的基本部分或關鍵環節。可以想象自己站立時,手腳的關節處是支撐身體的重要部分,類似于事物的基礎或關鍵部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肢節相關的成語,如肢體百骸、肢體百骸之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覺得數學的肢節是加減乘除,只有掌握好這些基本運算,才能做好其他題目。
2. 初中生(13-15歲):在寫作中,語法是肢節之一,只有正確運用語法規則,才能寫出通順的文章。
3. 高中生(16-18歲):在研究科學問題時,實驗設計是肢節,只有設計合理的實驗才能得到可靠的結果。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在團隊合作中,領導能力是肢節之一,只有有能力的領導者才能帶領團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