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去毛安附
基本解釋
見“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成語(Idiom):皮去毛安附
發音(Pronunciation):pí qù máo ān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外表裝飾華麗卻內在貧乏的虛偽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皮去毛安附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皮相雖然裝飾得很漂亮,但是內在卻很空虛、貧乏。它用來形容那些只注重外表卻缺乏真正實力和內涵的人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只注重外貌、形式主義的人或事物。比如,一個人外表看起來很有錢,但實際上財產并不豐厚;或者一個作品外表華麗,但內容空洞。這時可以使用“皮去毛安附”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據說,在春秋時期,齊國有個人叫做公子糾,他非常注重外表,喜歡穿著華麗的衣服,但實際上卻非常貧窮。有一天,公子糾穿著一身華麗的衣服去參加宴會,但別人發現他的衣服上都是補丁,內里都是草,衣服很華麗,但實際上貧乏。于是,人們就用“皮去毛安附”來形容公子糾的虛偽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皮-外表,去-除去,毛-內在,安附-貧乏。整個成語通過形象的描繪,表達了外表裝飾華麗卻內在貧乏的虛偽現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部電影的特效很震撼,但情節空洞,可以說是個典型的皮去毛安附的作品。
2. 他雖然穿著一身名牌服裝,但實際上是個皮去毛安附的人,一無所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成語中的關鍵詞來記憶。例如,想象一個人只剝去了外面的皮和毛,內在卻是空空如也,沒有任何財富。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皮去毛安附”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虛偽現象相關的成語,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畫餅充饑”等,以拓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穿著很漂亮的衣服,但是內心卻很空虛,真是一個皮去毛安附的人。
2. 初中生:這篇文章的標題很吸引人,但是內容卻很空洞,完全是皮去毛安附。
3. 高中生:那個明星外表看起來很風光,但是實際上卻是個皮去毛安附的人,沒有真正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