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目
基本解釋
(1).大要與細目。《周禮·天官·宰夫》:“二曰師,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鄭玄 注:“治凡,若月計也……治目,若今日計也。” 宋 葉適 《折帛》:“雖然,折帛之為錢多矣,所資此以待用者廣矣,陛下必鉤考其凡目,而后可以有所是正。”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余於 顧君 ,未能執鞭也,亦欲因其凡目,次第種別。”
(2).猶俗眼。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豈上古之至寳,時亦示顯晦於人哉?而隱現有數,俾特出愚者之手,必其無能滯留於凡目耶。” 宋 蘇軾 《次韻陳四雪中賞梅》:“獨秀驚凡目,遺英臥逸民。” 明 宋濂 《凝道記·孔子符》:“夫子自謂有 庖犧 時物,我等愿走伏庭下,借一觀之,洗凡目焉。”
成語(Idiom):凡目(fán mù)
發音(Pronunciation):fán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凡事、凡人的眼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凡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凡表示一般、普通的意思,目表示眼睛。凡目的意思是指一般人的眼睛,也可以引申為一般人的看法或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凡目常用于形容一般人的眼光狹窄,只看到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了解的能力。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大局和長遠發展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凡目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相傳,有一位叫做魯迅的古代文人,他非常關注人們對待社會問題的態度。他在一次游覽中,看到一群人站在一棵大樹前,爭論不休。有人說這棵樹是一棵蘋果樹,有人說是一棵梨樹,還有人說是一棵橘子樹。魯迅看到這種爭論,感到非常氣憤,他指著樹說:“這棵樹不是蘋果樹,也不是梨樹,更不是橘子樹,它是一棵樹!”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應該從整體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要只看到表面現象,才能有更全面的認識和判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凡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含義。凡表示一般、普通的意思,目表示眼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顧自己的利益,凡目看不到大局。
2. 這個人凡目狹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凡目”這個成語的發音來記憶,將“凡目”發音類比為“翻墓”,表示一般人的眼光像是翻墓一樣淺薄,只看到表面。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寓言故事和文學作品,了解更多關于凡目的使用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凡目狹窄,只喜歡吃甜食,不知道吃太多對身體不好。
2. 初中生:他凡目之見,只看到學習成績,而忽視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 高中生:他凡目看待問題,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遠見和全局觀念。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超越凡目,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光和見識,不斷拓寬自己的思維和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