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
基本解釋
(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舊唐書·玄宗紀下》:“敦風勸俗,五教攸光。”
(2).古代練兵的五項內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
(3). 唐 人對司徒的別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
(4).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成語(Idiom):五教
發音(Pronunciation):wǔ j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五種教導或教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教指的是仁、義、禮、智、信這五種教導或教誨。它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仁指對他人的關愛和善良;義指做事情有道德和正義;禮指遵守社會規范和尊重他人;智指智慧和學識;信指誠實和守信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教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它可以用來表達對一個人的贊賞或者批評。例如,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五教的教誨時,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修養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教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對于人類行為規范的總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教被視為人們應該追求和遵循的道德準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教是一個名詞短語,由“五”和“教”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身上具備了仁、義、禮、智、信這五教。
2. 這個學生在學校里一直秉持著五教的教誨。
3. 我們應該將五教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教的五個字拆開記憶,每個字代表一個教誨,這樣有助于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感興趣,可以進一步研究《論語》和其他經典著作,了解更多關于五教以及其他重要概念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學習五教,做一個好孩子。
2. 初中生:五教是我們的行為準則,我們要謙虛、尊重他人。
3. 高中生:五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傳承和發揚。
希望這個關于“五教”的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