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鹖
成語(Idiom):戴鹖
發音(Pronunciation):dài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人拿來當作幌子或替罪羊,被人利用或牽連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戴鹖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戴”字意為戴在頭上,比喻被人利用或牽連;“鹖”字為一種鳥類,比喻被人當作幌子或替罪羊。戴鹖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被他人利用或牽連的情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戴鹖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被他人利用或牽連,成為替罪羊或幌子。可以用來描述在工作、生活、社交等場景中,某人被他人利用或牽連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了一個關于戴鹖的故事。故事中,田敬仲的兒子田常被人誣陷為殺人兇手,被押送到國都受審。田常對此感到非常委屈,于是他將自己的頭發扎成鳥巢狀,戴在頭上,表示自己像一只被人當作替罪羊的鳥,從而形成了“戴鹖”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戴鹖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戴”為動詞,表示戴在頭上;“鹖”為賓語,表示被戴在頭上的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人戴鹖,成了這個事情的替罪羊。
2. 在這場誣陷中,他成了別人利用的戴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戴鹖”這個成語與故事起源中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戴著鳥巢狀頭發的人被人當作替罪羊的情景,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如“替罪羊”、“牽連”等,擴大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被同學戴鹖,被冤枉成了搗蛋鬼。
2. 初中生:他被老師戴鹖,被指責為班級混混。
3. 高中生:他被同學戴鹖,被陷害進了學校的黑名單。
4. 大學生:他被室友戴鹖,被誣陷為偷竊者。
5. 成年人:他被同事戴鹖,被指責為公司內部的泄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