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鑒
基本解釋
謂以鏡、以古、以人為鑒。指正人心身的標準。《北堂書鈔》卷一三六引 漢 荀悅 《申鑒》:“君子有三鑑:鑑乎古,鑑乎人,鑑乎鏡。”今本《申鑒·雜言上》“鑑”字作“鑒”,文并異。《新唐書·魏徵傳》:“帝( 唐太宗 )后臨朝,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 魏徵 逝,一鑑亡矣!’”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舊唐書·魏徵傳》“鑑”字皆作“鏡”。 明 袁宗道 《挽周老師》詩之二:“國自憐三鑑,人誰續五車?”
成語(Idiom):三鑒(sān jià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鑒意指對人物、事物進行全面審視和判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鑒源自于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意味著審視和判斷人物或事物時需要全面、深入、準確地觀察和思考。三鑒強調了審慎的態度和全面的分析,以便做出明智的決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鑒常用于描述對人物品質、行為動機或事物本質的判斷和評估。它可以用于各個領域,如政治、商業、教育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鑒的故事起源于《論語》中的一段對話。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孔子如何判斷一個人,孔子回答說:“三思而后行。子路曰:‘何思?’曰:‘一視同仁,二聽其言,三觀其行。’”這段對話中的“觀其行”即演變為了成語“三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鑒的結構是“三 + 鑒”,其中“三”表示“三個”,“鑒”表示“審查、判斷”。整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全面審視和判斷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選擇朋友時,要三鑒其品質和為人處事的態度。
2. 在做決策時,我們應該三鑒事情的本質和可能的后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鑒”記憶為“審視人物、事物的三個準則”,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判斷和評估相關的成語,如“一針見血”、“明察秋毫”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育我們要三鑒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好孩子。
2. 初中生:在選擇朋友時,要三鑒其為人處事的態度和品質。
3. 高中生: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我們需要三鑒其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
4. 大學生:在職業規劃中,我們應該三鑒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市場需求,做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