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篇
基本解釋
相傳《詩》三千余篇,經 孔子 刪訂存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有目無詩,實有詩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稱三百篇。后即以“三百篇”為《詩經》代稱。《史記·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唐 韓愈 《薦士》詩:“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一:“予謂三百篇正不必作經讀。只以讀古詩樂府之法讀之,真足陶冶性靈,益人風趣不少。” 姚華 《論文后編》:“三百篇,詩之古者也,風土人情,政事所詳,猶地志然。”
成語(Idiom):三百篇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bǎi p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數量眾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文章數量多達三百篇,形容一個人的文章非常豐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寫作能力非常強,文章數量多,內容豐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在劉邦起義之前就已經有很高的聲望。有一次,劉邦聽說張良寫了三百篇文章,于是想要見見他。劉邦請張良來到自己的營帳,看了一下他的文章后,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決定任命他為自己的謀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量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文學家,已經寫了三百篇文章。
2. 這個作家的作品數量多達三百篇,非常值得一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百篇”拆解成“三百”和“篇”,并聯想到大量的文章數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了解更多關于文學創作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了三百篇日記。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寫一篇三百篇字的作文。
3. 高中生:我已經寫了三百篇小說了,希望有一天能出版。
4. 大學生:這位作家已經出版了三百篇文章,非常厲害。
5. 成年人:他的博客上已經發表了三百篇文章,非常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