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旗
基本解釋
亦作“ 龍旗 ”。 1.畫有兩龍蟠結的旗幟。天子儀仗之一。《周禮·考工記·輈人》:“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鄭玄 注:“交龍為旂,諸侯之所建也。” 賈公彥 疏:“九斿,正謂天子龍旂。”《后漢書·明帝紀》:“ 東海王 彊 薨,遣司空 馮魴 持節視喪事,賜升龍旄頭、鑾輅、龍旂。” 李賢 注:“交龍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賜以葬。” 唐 司空圖 《楊柳枝》詞之四:“臺城細仗曉初移,詔賜千官禊飲時。緑帳遠籠清珮響,更曛晴日上龍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隨駕入侍恭紀》詩之一:“期門百隊龍旂后,更有名王萬騎陪。”
(2).借指天子。 宋 蘇軾 《王晉卿作煙江迭障圖仆賦詩十四韻晉卿和之語特奇麗因復次韻》:“屈居華屋啗棗脯,十年俯仰龍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賦》:“登陴而魚鑰倉皇,入援而龍旂震蕩。”
(3).指得專征伐的將帥之旗。 唐 岑參 《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之三:“丈夫鵲印搖邊月,大將龍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一:“ 馮雙禮 將左, 白文選 將右,而 可望 建龍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敗走。”參見“ 龍章 ”。
(4). 清 代國旗。 清 黃遵憲 《香港感懷》詩:“山頭風獵獵,猶自誤龍旗。”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八:“鄉下人們對于城里掛著‘龍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關心的。”
英文翻譯
1.draco
成語(Idiom):龍旗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q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帶有龍形圖案的旗幟,比喻威武、威嚴的旗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龍旗”源自古代戰爭中的旗幟,旗幟上繡有龍形圖案,象征著威武、威嚴。在古代,龍旗往往是統帥所持,用來鼓舞士氣和激勵戰士。因此,成語“龍旗”也借指威武的旗幟,意味著一種威嚴和威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龍旗”通常用來形容威武、威嚴的形象或者事物。它可以用來形容軍隊的旗幟、領導者的威儀、國家的統一和強大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龍旗”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戰爭。在古代戰爭中,將領們往往會持有一面繡有龍形圖案的旗幟,這面旗幟被稱為“龍旗”。龍被視為神圣的動物,具有威武和威嚴的象征意義。將領們揮舞著龍旗,可以鼓舞士氣,激勵戰士,使他們勇往直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龍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揮舞著龍旗,帶領軍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2. 這面龍旗象征著國家的統一和強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龍旗”與威武、威嚴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將領高舉著龍旗,威風凜凜地帶領軍隊前進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戰爭中的旗幟文化,以及不同旗幟的象征意義。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威武、威嚴相關的成語,如“虎旗”、“雄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的校旗就像一面龍旗,代表著我們學校的威嚴和榮譽。
2. 初中生:領導者高舉龍旗,鼓舞著戰士們的士氣,使他們勇往直前。
3. 高中生:這面龍旗象征著國家的統一和強大,我們應該為之自豪。
4. 大學生:他的演講像一面龍旗,激勵著我們追求夢想和奮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