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殍
成語(Idiom):流殍(liú piǎo)
發音(Pronunciation):liú p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流浪乞討的人或者流亡逃難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流殍一詞由“流”和“殍”兩個字組成。“流”指流浪、流亡,表示人們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狀態;“殍”指餓死的尸體,表示這些人因為貧困或者逃亡而死亡。因此,“流殍”形容那些四處流浪、生活無著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社會底層、貧困人群或者流亡者的境遇。也可以用來批評社會不公、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準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5世紀,齊國的一位宰相公孫衍提出了一個平準政策,以減輕貧困人民的負擔。他說:“如今天下之人,流離失所者,不可勝數。吾聞之,流者為殍,流者為殍。”意思是說,如今社會上流浪乞討的人太多了,他們就像餓死的尸體一樣,數量多得難以計數。這就是“流殍”一詞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名詞“流”和“殍”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城市的角落里,總是有一些流殍在流浪。
2. 在那個貧困的地區,流殍的數量越來越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流浪者的尸體”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流浪者代表流浪乞討的人,尸體代表他們的悲慘命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貧困現象,以及現代社會中貧困人群的生活狀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看到了一位流殍在街頭乞討。
初中生:我們應該關注社會底層的流殍,幫助他們改變命運。
高中生:流殍的存在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