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qiǎo yán lìng sè ㄑㄧㄠˇ ㄧㄢˊ ㄌㄧㄥˋ ㄙㄜˋ巧言令色
◎ 巧言令色 qiǎoyán-lìngsè
[artful words and insinuating countenance] 用動聽的言語和偽善的面目取悅于人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詞語解釋
qiǎo yán lìng sè ㄑㄧㄠˇ ㄧㄢˊ ㄌㄧㄥˋ ㄙㄜˋ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書·皋陶謨》:“能哲而惠,何憂乎 驩兜 ,何遷乎 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悅之。”《水滸傳》第八三回:“寡人已自差人暗行體察,深知備細,爾等尚自巧言令色,對朕支吾!”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他真是一個巧言令色的小人。”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巧言令色
成語(Idiom):巧言令色
發音(Pronunciation):qiǎo yán lìng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巧妙的言辭和虛假的表情來迷惑或欺騙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巧言令色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形容人用巧妙的言辭和虛假的表情來迷惑或欺騙人。其中,“巧言”指的是巧妙的言辭,即善于巧妙運用言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令色”指的是虛假的表情,即通過表情來迷惑他人。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善于偽裝和欺騙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批評或警示那些善于用欺騙手段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也可以用來描述那些懂得利用巧妙的言辭和虛假的表情來取悅他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巧言令色來提醒自己要警惕那些可能對我們使用欺騙手段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巧言令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中,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與劉邦爭奪天下。有一次,劉邦派人給項羽送來美酒和美女,想要用巧言令色來迷惑項羽。然而,項羽沒有被迷惑,而是將美酒倒掉,將美女趕走,表示自己不會被這種手段所動搖。這個故事成為了巧言令色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巧言令色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巧言令色地說服了她相信他的謊言。
2. 面對巧言令色的銷售員,你要保持警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記憶巧言令色這個成語:
1. 將巧言令色分成兩個部分:巧言和令色。可以想象一個人用巧妙的言辭(巧言)和虛假的表情(令色)來欺騙他人的場景。
2. 可以通過與現實生活中的欺騙行為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人用巧言和令色來騙取他人的財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巧言令色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言不由衷”、“虛偽”等,來拓寬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他用巧言令色說服我買了一本漫畫書。
- 初中生:她巧言令色地向老師請假。
- 高中生:政客們經常用巧言令色來獲取選民的支持。
- 大學生:她巧言令色地騙取了公司的機密文件。